【策划缘起】
日前,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北京失独父母为7746人,其中农村1269人,城市6477人。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推断:我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前离世,在十几年内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他的这一推断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得出:每出生1万人有360人在10岁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前离世。按照医学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失去孩子的女性很少再生育第二个孩子。2012年9月28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载文称: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且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父母,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80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的痛苦。
随着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引发的热议,失独家庭引起社会关注。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社会给他们多一些关爱与保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曾经指出:“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独生子女政策在有效控制了人口问题的同时,客观上加剧了失独家庭的风险,或者说增加了可能承担这一风险的人群数量。在父母眼里,孩子一直是生活的全部理由与希望,如果一场变故使这样的理由与希望化为乌有,那么这种沉重的打击显现在身体上,更显现在精神上。若不了解他们,我们则无法感受那种难以形容的痛楚与绝望。他们,该怎样走出人生的重创与阴影?社会,又该如何关注和扶助他们?本期话题,我们共同关注——
【故事会】
夫妻相携,走过阴影
口述/(辽宁)周 强
整理/积雪草
如果我能知道妞妞出国留学,一诀成为永别,那我是不会放她走的。她出国留学那年17岁,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青春才刚刚开始,未及绽放,就在一次意想不到的车祸中失去了生命。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机场送别,仅仅相隔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山水永诀,我心疼成伤,觉得像世界末日一般,掉进了黑色的漩涡里不能自拔,生与我何乐?死与我何惧?什么都不怕,但我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在妞妞的房间里,看着她的照片,看着她的笑容,我的眼泪一滴一滴落下,谁说男人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伤心时。
有一个人比我更痛苦,那就是我的妻子,她每天抱着妞妞的照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有时也会自言自语。有一天,我大半夜醒来,发现身边的女人不见了。我慌忙起床去找,发现她坐在女儿房间角落的地板上,双手抱膝,无声地抽噎。
斯时斯刻,有一种撕裂般的疼痛让我心神难安。我想念妞妞,也心疼妻子,我伸出手臂抱住她,她在我的怀里嚎啕大哭,她边哭边说:“这日子没法过了,还不如死去……”我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妞妞把我们所有的快乐都带走了,妞妞把我们所有的希望都毁灭了,妞妞把我们的心都掏空了,可是死者死矣,而我们活着的人必须好好活着,因为我相信,妞妞一定是希望我们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
因为妞妞的离去,家里正常的生活秩序乱了,妻子得了抑郁症,不能上班。我心中再痛,也不能倒下,因为那个和我生活了20多年的女人需要我,需要我支撑她已经倾覆的世界。
每天我做好饭菜,像哄孩子那样哄她吃一点。上班时间,我常常会打电话回家,看看她是否安好,有没有把自己弄伤。假期,我带她出门旅行,放松心情。因为怕触景生情,我们甚至搬离了旧居。
过了一年多,妻子逐渐恢复了一点理性,不像当初那样极端和疯狂,失女之疼的阴影可能这一生都会在我们的心中,那不是时间和岁月所能抹掉的。
有一次,我和妻子一起看妞妞的影集。妻子仍然泪水涟涟,哽咽说:“若不是有你,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因为你的照顾,因为你说女儿不希望看到我这样,因为你说你需要我,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想念,这个想念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那时,我就想,我要好好活着,和你在一起。”妻子不知道,正是因为她需要我,才给了我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我和妻子唯求两个人别再有什么意外,把未来的岁月过好,平安是福。
抱团取暖,改写的晚年
口述/(湖北)惠 兰
整理/凌寒独开
那一年,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儿子年轻的生命,他的笑脸定格在了27岁。悲苦的命运,让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最严重的一次我走上了寻子的路途。我认定,儿子并没有离开我,他只是工作太忙,而暂时不能回家看我。好心人发现了晕倒在路边的我,才辗转把我送回了家。
“人活着,心已死,我是世上最痛苦的妈妈。”这是我的QQ签名。一天上网时,我无意中进入了一个由失独父母组建的QQ群,才发现,竟然还有许多和我一样命运的妈妈们。
在QQ群里,我开始只是静静地倾听她们的诉说,各种版本的丧子之痛都会勾起我对儿子的思念。生活没按下静止键,但按下了静音键。不允许商量的,我们的子女就这样走了。
一位大姐在群里给我发来私信:“妹子,我们很不幸,但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幸福,看你在群里从来不发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想办法解决。”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终于可以完整地叙述自己的失子过程,那个夜晚的群聊,我胸前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获得了一年多来最完整的释放。我知道,我必须拯救自己,不然,儿子在天堂也不会快乐。
我骨子里是乐观的人,提议周末一起去附近的宋山登山。我们这一群失去了孩子的妈妈们,爬到了海拔1500米的山顶。我们将生活给予我们的痛苦尽情地倾倒出来,唱歌,呐喊,甚至一些爸爸们吹起了口哨。那种给予自己的快乐暗示,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在尽情忘却时空的山顶上,我们在悲伤的末尾快乐的像孩子。
从那以后,我号召大家一起去旅游,还开展了兴趣小组,如绣十字绣、画国画、练习书法,还有几个有音乐特长的老头老太们,组织了一个艺术队,自编自演各种节目。哪里有开业庆典之类的,他们就去赶场子。在别人的喜庆里,大家逐渐消化了那些悲伤。群里有人在网上开了淘宝店,我们的十字绣就通过网上销售,赚钱事小,快乐事大。
一个周末,有人提议去CBD看电影,说一定得去瞧瞧新上映的《白鹿原》,看有没有和原作有太大出入。有人打着哈哈说,瞧咱们这么多人,肯定得包个场子吧。各种欢呼的表情在群里像炸弹一样满天飞,我和先生在电脑前笑得前仰后合。
不知道已有了多久,没有人在群里涕泪交流,不再有人悲观地描述着自己耳聋眼花的那一天,会有多么的凄凉。因为,我们商定,我们这89个人永远是亲人。老了,病了,这些亲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余生的岁月里,不离不弃。
【心理室】
孩子走了,如何架构通往幸福的桥梁?
嘉宾 李金萍
(江西科技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常言道:“少怕丧妻,老怕丧子。”当父母正准备安享天伦的时候突然失去孩子,那种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关于失独父母的生活保障问题,与社会、政府的政策帮扶是密不可分的。但,也需要必要的心理疏导来强大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心力面对未来的生活。
认知讲座 困扰我们的,不是所发生的事情,而是对所发生事情的看法。失独父母需要清楚两个问题:意外丧子和今后的生活。相关机构应该多组织相关讲座或者设立相关的电视栏目,逐渐引导失独父母对人生意外事件的理性认识。关于未来生活的困境,要让他们认识到要孩子和不要孩子只是一种选择,有很多终生不要孩子的丁克家族也一样需要安享晚年,这只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他们必须要接受的转变。
心理沙龙 生命的最终需求还是要归属到情感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可以通过心理沙龙活动来满足失独父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情感的满足会让人心满意足,那就是人们所追逐的幸福。同时,让他们多些机会参加各种社会群体性活动。可以推荐成功家庭代表,让大家分享他们走出困境、重新走向幸福的经验。也可以让这些父母在固定的时间以歌舞的形式表达情感,传递友爱。
夫妻相携 在孩子离开后,夫妻俩互相的扶持、安慰显得尤为重要。夫妻要改变下现有的生活方式,花先心思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让生活丰富起来;和亲友多走动,让自己的生活动起来。夫妻要把以前放在孩子身上的情感和爱心转移到对方身上,相互爱护,相互温暖。夫妻也可以重新设立共同的生活愿景,然后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去实现,执手共幸福。
此外,少数的失独父母因为个人的心理自助力比较差,所以抗挫能力较弱。需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列心理疏导,以减轻他们的创伤。简而言之,失独父母的心理疏导要遵循强大内心、满足情感需求,激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帮助他们增强内心的能量,以乐观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
【社会探源】
让“失独者”活得有尊严
嘉宾 李松云
(《南昌晚报》总编室主任)
上网百度“南昌学生死亡事故”,我查阅到了一些令人痛惜的案例;而百度“南昌关爱失独家庭”,我只找到两家社区走访慰问失独家庭的旧新闻。这个对比,基本折射出了全国许多地方失独家庭缺乏关注的现状。有统计称,全国青少年每天因为食物中毒、车祸、溺亡、火灾等意外事件而以一个班的规模(约40人)在消失(失去生命)。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一直关注失独父母的现状,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提交有关提案。我对这一新闻的解读,不仅仅是袁伟霞多么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为什么她的声音难以及时得到回应?
事实上,早在2001年12月颁布的《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七条提到:“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必要的帮助”是什么?具体谁执行?它均没有提及。2007年8月,我国出台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满49周岁后,由政府给予每月一定额度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但是,这项政策对困难的失独家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我认为,最大限度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应该至少在四方面努力。
首先,应该建立全国失独家庭数据库,并实行动态追踪管理。录入数据库只需失独家庭一次申报、相关部门联合审核即可。计生、公安、民政、社会保障和卫生(医院)等部门联通共享该数据库,在“失独者”办理相关事务时减少审核、盖章环节,避免更多的二次、三次伤害。
其次,要从国家层面推出对失独家庭的抚恤和养老政策保障,应针对“失独者”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承担这一群体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由政府出资送他们进入养老院和敬老院;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立一家失独家庭养老院,供“失独者”选择;不愿上养老院的,社区、村委会要有专门人员跟踪服务,确实做到“失独者”年老后有人陪护、有人送终。
再次,要为有条件生育的失独家庭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为不能生育却想收养、领养小孩的失独家庭提供一切便利。失独家庭想自然生育或人工生育子女的,计生和卫生部门应该简化手续,相关费用由政府全额报销。政府要鼓励失独家庭收养、领养,民政和公安部门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
最后,应该重视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有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在做这项工作,但他们开展工作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应该积极组织,搭建失独家庭交流和咨询平台,协助有意向的个人、群体成立民间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和培训支持等方面提供资源。
失独家庭是国家政策的意外风险,也是社会发展的伤痛。他们的伤痕不可能找到完全愈合的良方,但政府、社会有责任伸出帮扶的双手,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所幸的是,2012年9月,国家民政部表态,将对失独家庭予以统筹研究。按照现有政策法律,失独人员可以参照“三无”老人(指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法定义务赡养人的老年人)保障办法,解决他们的养老等问题。
【众说纷纭】
天空不总是蓝:我是独生子,今年27岁,父母还健康。我的愿望就是:亲手为父母送终,抚养子女长大成人,那么我的使命就完成了!有时候,我真的怕自己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意外走了,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所以,我必须努力地活着!
思考的风筝: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的数据统计让我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这意味着有2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期成为孤立无助的老人。因此,当突遇独生子女伤亡等家庭变故时,国家应及时伸出制度援手。比如,由国家和地方出资,为失独父母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为失独家庭建立“独立养老院”,实行免费供养。
心不再流泪:养老院的老人大都有子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父母,我们的情绪也受不了。我作为失独者的一员,最渴望的是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我们这些失独者待在一起,心里才没有芥蒂,才能够互相帮助。
王礼若:我只生了一个女儿。每天女儿问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我总是说,你健健康康,陪妈妈到老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女儿天真地说,妈妈为什么你的愿望都是不变呢?我说,你的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整理/星空)
【暖心扶助】
关爱失独家庭,政府在行动
自2008年开始,北京市给予失独父母每人每月200元补助,直至其亡故为止。2012年6月,北京市推出“暖心计划”,为全市失独父母提供养老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残疾保险、烧伤保险及女性重疾保险,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保障这一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12年,全市投保7746人。此外,北京市人口计生委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失独家庭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同时,“安康计划”“服务计划”与“暖心计划”配套,对于没有发生意外理赔的失独家庭提供体检等服务。
从2008年开始,重庆市规定:凡失独家庭女方年满49周岁,父母双方每人每年可领取3120元补助。此外,重庆市通过整合财政、税务捐款及企业用款,设立生育关怀特别基金,不仅针对失独家庭,而且对计划生育问题家庭,也给予一定的帮助。除经济帮扶,重庆建立了真情联谊会,并在几年前由北碚区开始试点,通过联谊会将失独家庭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目前,重庆市计生委已向市政府提交关于失独者申请公租房、医疗保险报销等优惠政策的建议。
从2012年10月起,陕西省人口计生委、陕西省财政厅新修订的《关于建立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扶助制度意见》,把60周岁以上失独家庭夫妇的养老问题作为扶助重点,提高失独家庭扶助标准并给予一次性补助。失独农村家庭一次性补助2万元,其中精神慰藉费、生活补助费各1万元。城镇家庭一次性补助3万元,其中精神慰藉费1万元、生活补助费2万元。失独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农村家庭每月领取800元,城镇家庭每月领取1000元。有再生育意愿的失独家庭,人口计生部门、卫生部门提供所需的各项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对收养、领养、过继子女的失独家庭,在办理相关手续时提供方便。
自2003年起,山东省青岛市开始关注失独家庭,其中《四方区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具有四方区常住户口的未成年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助,对不再生育家庭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助。从2005年开始,青岛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养老扶助金2000元。对于符合女方年满50周岁、男方年满55周岁等条件的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计生部门免费投保。一旦发生12种重大疾病,被保险人就能及时获得医疗赔付。
(整理/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