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作家一生的童年阅读

2012-04-29 00:00:00辛朗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2年6期

张抗抗:我是被童话“养成”的

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

我童年的阅读经历,特别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读物内容由浅入深,按年龄依次递进。幼儿园时期听大人讲故事,看图画书,上了小学一年级,识字以后,就慢慢开始自己看东西,包括连环画。最早的一本儿童读物,是翻译的前苏联的《一年级小学生》。

到了寒暑假,父母会给我买书,大多是童话类的。严文井、张天翼、冰心、任大星、任大霖等儿童文学老作家的作品。再大一点就开始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约小学四五年级,就能看前苏联的翻译童书《丘克与盖克》《铁木尔和他的伙伴》,还有维·比安基的《森林报》。我父母那一代知识分子,心仪苏联文学。所以我的童年阅读,很少接触中国古书,唐诗宋词到了中学课堂里才学。我是被童话“养成”的,受益于童话之善之美,留给自己享用。

我童年阅读中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一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读得入迷入魔,对大海对历险想入非非,原来独自一个人在远离人迹的荒岛上也能创造生活,从此我对个人的胆识智慧无比崇仰。

叶兆言:越是“禁书”越想看

1957年生,南京人,祖父是中国现代文学元老叶圣陶。代表作品有《走进夜晚》《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马文的战争》《艳歌》等。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我印象不深了。中学以前,比较有印象的就是外国的房龙和中国的林汉达的书。后来再接触文言文的《左传》,就已知道这些故事了。

小时候,我还读过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电影小人书,有《堂吉诃德》《牛虻》《乡村女教师》等几十本,封面是蓝色的,有照片,我翻来覆去地看。大一点就可以看世界名著。我觉得雨果和大仲马的书都适合孩子看。现在的孩子们书很多,根本没时间读。所以如果说年轻一代比我们读的书多,恐怕未必。

我住在书房里,身边到处都是书,就生活在书堆里,没办法形容自己读了多少书。看书也是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的需要,没有任何标准。但是有一点,越是 “反动读物”,越是“禁书”越想看。当时有一种书叫“黄皮书”,都是内部读物,不让看。孩子会有一种欲望,恰恰因为后面印着“内部读物”,我特别想看——其实所谓的“禁书”,都是世界名著。

麦家:从柴火堆里抢救出的阅读

1964年生,原名蒋本浒,代表作品有《解密》《暗算》《风声》《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风语》等,曾获茅盾文学奖等。

童年时期正是60年代中期,没书可读,也没有读书的风气。我最早读小说是初二时看到的《林海雪原》。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确实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知道还有小说这种东西。

也不是说《林海雪原》文学价值有多高,但它让我第一次读到小说,第一次领会到外面还有精彩的世界。书里有情感的描写,很含蓄,那时我刚刚懂得一点情感,就觉得文字能抵达内心,能特别照亮你,和你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读者心目中总有一两个作家和他内心吻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吻合对象,需要阅读去引导。后来的所谓标准是阅读之后建立的,不是通过介绍可以移植过来的。要想找到知己,只有广泛阅读、比较,才能寻找到属于你的作家和书。

《林海雪原》之后,我知道小说能够滋润我。真正大量的阅读还是在部队,我参加了高考进入军事院校。有《林海雪原》的指引,我对小说产生了特别的情感,我专业课上得不认真,在图书馆读了大量的小说。同样一本书、一个作家,巴尔扎克对某位作家可能是指导小说创作的明灯,但对于别人就不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兴奋点,我的良师益友对你可能是隔靴搔痒。我早期特别喜欢茨威格,初学写作时读了大量他的作品,后来喜欢卡夫卡、海明威,现在迷德国作家黑塞。这个时代很浮躁,特别需要精神力量,黑塞的小说强调精神力量对外部世界对个人侵扰的抵抗。

二月河:少时读《西游记》

原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昔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

6岁的时候,有个同学在看《西游记》的小画本,我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五六岁时,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看黄河,那时黄河大得很,有一个小朋友就说:哎呀,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腰一扭就过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孙悟空的名字。后来他们把《三借芭蕉扇》拿来,我一下子爱不释手,陆续把《西游记》连环画都收集了,看得很入神。

隔着新华书店临街的玻璃橱窗,我看见里面摆着《西游记》,吮着指头看,看了多少次,狠狠心朝家里要了。我爸爸看我太喜爱《西游记》,就给我买了原著。父母要求我把功课弄好,不主张看课外书,但是正规出版的书,我只要特别喜欢,他们也将就我。

《西游记》使我养成活泼跳脱的思维习惯。从《西游记》的结构来讲,我不是很欣赏,一个个故事连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像山楂一样串成一串,这种结构艺术性不够,这是后来的事了。《西游记》的语言也很活泼,表述事物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明代的一些东西,对管理制度、人神佛之间的关系,在其它书里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