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欧洲的城市广场一直是市民户外活动、聚会、打探消息、议论时政的场所,也是重大庆典和集市贸易的发生地。而在古代中国,老百姓的户外活动空间则主要集中在集市、庙会、街巷、市井……
由于近年经济腾飞,眼下中国不管沿海还是内陆,大到千万人口的都市,小到几千人的集镇,形形色色的“广场”一夜开花,层出不穷。
那么,中国的广场和外国的广场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就来看看,两种广场的PK。
自由交流PK集体活动
在西方,广场作为公共空间,是公民间交往的场所。而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国内广场更多地会进行一些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比如一些节日庆祝活动、小范围的体育锻炼、休闲舞蹈练习等等。
闲适PK美观
在西方城市广场,按照过去遗留的传统,或多或少保留有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的市民生活细节。比方说,罗马的“鲜花广场”(就是当年布鲁诺因为反对“地心说”被教会烧死的那个广场),现在仍然是市民购买鲜花的场所。
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即便是最热闹的中城地区,在周末时,市政府也会在专门路段封闭车辆进入,组织“街市”,让附近居民有购买时蔬水果、自由交往的邻里空间。
西方广场有别于中国广场的另一个特征是广场周围普设咖啡座、啤酒座供市民歇息聊天。
国内的广场一般不允许商贩进入,而且更注重外表的装饰,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广场都会被装点得很美观。
实用PK气派
与中国广场普遍巨大相比,西方城市广场多数面积不大,延续了中世纪时期欧洲庄园和城堡的特点。那时城市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也没汽车,都是牛车马车,道路一般在8米宽左右。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集市广场出现了前场后店的手工作坊,广场规模相应扩大,职能以生活为主,集市广场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而中国一些城市的广场,往往看上去面积要宽阔得多,但在设计上考虑得不是很周到:广场四周车水马龙,进入广场的街道越建越宽,广场的绿化越来越少——动辄10万平方米的广场看不到一棵树,只剩下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或草坪。这么做气派是气派了,但结果却让真正使用它的市民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尤其到了夏天,广场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市民更不可能在曝晒下进入其中,难以发挥其休闲、观赏、游戏、健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