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的建议是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这样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价格的平稳,又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入。”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是对记者说。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百物的价格上扬,它一涨其他东西都要涨,甚至引起社会动乱。但粮价偏低则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是袁隆平建议政府要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粮食的理由。
粮价偏低偏到什么程度呢?农民种一亩田粮,纯收益只有七元五角。农民种粮收益低,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几年,我常去乡村调查研究,农民种田的效益很低,年成好,一亩田可获纯收入两百元,种十亩才赚两千元,不及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工钱。碰到年成不好就血本无归。去年湖南农民种粮的收益是一亩田赚七元五角,购买半斤猪肉的钱,种十亩田就是七十五元,二十亩也才一百五十元。刚好是那些木匠、泥匠在城市里干一天活的工钱。也就是说,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种田的收入,到头来还没有在城市干一天泥工、木工的工钱多。种过田的人都知道,一个劳力种十亩粮食已不易,种二十亩就很辛苦。我回老家,发现纯粹种田的农民寥寥无几。老伯告诉我,在家种田的大多是有手艺的人(指木匠、石匠、泥匠),没手艺的人都外出打工。这些有手艺的人农忙回家干,农闲做手艺,这个时候管理田间的就是老人与妇女。老伯说:“如果靠种田收入,那就会穷死,没有零花钱,孩子也没有钱读书,老人没钱看病。”
由于种田不赚钱,撂荒现象也越来越多。大伯告诉我,村里撂荒的不多,是因为水利条件还不错。而不少地方耕地放不到水,需要抽水,而柴油又涨价,成本增加,赚不到钱,就撂荒在那里。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曾做了《四川农田撂荒调查:粮价上涨种地反倒赔钱》的专题,仅武胜县就撂荒耕地三万两千亩。种地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低,粮价上涨和粮补增加始终没有跑过生产原料涨价这条腿。
我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所以,我很赞同袁隆平院士的建议,政府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订购如此之低,已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别、贫富差别。1990年,我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每斤两角至两角四分,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每斤一元至一元一角,只涨了大约四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二十多倍。我国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目的是保护农民的利益,而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束缚,导致了粮食价格始终偏低,而偏低的价格只能是种粮薄利。如果国家采取高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就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事实上,纯粹种田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都不可能超过两千三百元,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些人都是贫困人口,高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实质上是在做扶贫工作。政府应把提高收购粮食价格作为一项扶贫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既然我们提倡以人为本,让百姓活着更有尊严,就应该提高粮食价格,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能减少贫困人口,何乐而不为呢?从考虑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选自凤凰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