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她诛杀刘氏宗室,重用侄儿吕禄、吕产,刘氏江山几乎要改变姓氏。吕后一死,周勃与陈平联手,一举粉碎了“吕家帮”,吕氏家族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处斩,然后推拥远在太原的代王刘恒做皇帝。刘恒半信半疑、战战兢兢前往长安,群臣至渭桥接驾,年已花甲的太尉周勃跪呈天子专用的玺和符。于是,西汉的又一位皇帝诞生了,还被称为一代明君。
然而,周勃之后的命运很快逆转,先遭冷遇后被罢相,接着被逼离开京城前往封国绛县养老。在封地,老将军提心吊胆,度日如年。每当河东郡的头头脑脑巡行到绛地时,便“自畏恐诛”。为防不测,他必身披甲胄,令家人手执兵器与领导见面。两朝功勋过的是什么日子呀?功高盖世的周勃,怎么落到这步田地?
皇权的私有、私用、私授、私袭,导致它必然卸磨杀驴,最不讲良心。当“秦皇汉武”争天下或争得了而皇权遇到了危机时,他们最需要周勃这样的文臣武将,死心塌地横刀立马为其卖命。然而,皇位一旦得到并安全,周勃们便不安全了。这是因为,此时的“周勃”往往功高震主,在皇帝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挑战和威慑,乃至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心安。
于是,周勃们的悲惨命运便无法避免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同样演绎了这样的悲剧。七国之乱把汉景帝吓了个半死,危急之时周亚夫统帅中央军,不到一年便平定了叛乱,斩获了领头者吴王刘濞的首级,为汉景帝皇位的安全和巩固立下了大功。然而,周亚夫的下场比他爹还惨。汉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刘启在宫中宴请周亚夫,偌大的宴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既不能切开也不能动筷子,但又必须吃掉,明显是在羞辱人。但周亚夫哪里知道,这正是皇帝要杀他的一个信号。后来,周的儿子给父亲买了些用于殉葬的铠甲盾牌,以备后事,被人告发,皇帝将周亚夫下狱。严刑拷打中,周亚夫绝食五天而亡。一年多以后景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登基。
皇权的私有性质导致的另一结果是,“专门利己”,奉“实用主义”为圭臬,具体说就是亲“鸡犬”重“新贵”。刘恒登基后,第一个受益的人是窦广国,此人幼时被人拐卖,成年后靠下苦力为生,听说刚立的皇后姓窦,便想到了十几年前离散的姐姐,经验证果然皇后就是其姐姐。他的命运犹如平地一声春雷,从一个打工仔一下子变成了国舅爷,一夜之间荣华富贵如潮水般涌来,后被封为章武侯。另一个人是薄昭,他是刘恒的老舅,当年就封了侯。再一人是邓通,凭着吮疮尝脓的奇功,邓通深得文帝宠幸,从宫中一个小小黄头郎迅速升至上大夫,且富甲天下。当这些“鸡犬”和“新贵”弹冠相庆之时,西汉的开国元勋周勃却正在狱中遭受着无穷的折磨和污辱。为了活命,他向狱卒行贿千金,又重金行贿薄昭,薄昭向薄太后求情,老将军才保住了一条命。
假如皇权姓公,权力按“天下为公”运行。那么,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悲剧绝对不会发生。
【原载2012年3月21日《羊城晚报·花地》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