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照片上的白光

2012-04-29 00:00:00吴非
杂文选刊 2012年5期

整理旧物,翻出一卷合影照片。所以论“卷”,是因为这些照片长者两尺余,短者一尺五寸,无处可挂,无处可夹,故从收到之日起,便那么一卷,送入冷宫,权当鸡肋。我这样做,有点罪过。照片上多者五百人,少者一百人。后几排的,大部分不认识;前排的,我认识他,他不一定认识我。如果把这样的照片挂在家中,要费很多的口舌向来客解说,还得劳客人踮起脚来从密密麻麻的人头中找出“第×排左起第××人”,勉强辨认出脑袋,却又看不清眉眼,客人只能敷衍说:“嗯,你和他们在一起照过相。”故而我把这种大合影一向视为一种负担,有一次想溜开,不想被主持人捉住,就势送入前排边上多余的一座,结果反而又引起了别人的种种猜测和不满。

坐在前排的人有没有这种负担?也有。有人私下说过,怕合影,怕坐前排,怕坐正中,年纪大了,不小心闭了眼,歪了头,照出来让人笑话。这些还是次要的。经历过“文革”的人,便知道合影也是招祸之道。你明明站在第六排左起第十五位,他却非要你交代与第一排右起第八人是什么关系;为何与第一排左起第三人穿同样的衬衫。于是轻则检查交代,皮肉吃点苦,重则委屈你十年八年,而那坐在前排的人受罪多也走在前头,不说别的,仍说照片,这时候就轮到脸上打叉了。“文革”初期,这种在照片人头上打叉,以示自己清白的做法随处可见。

当时,有青年作家某君,每日看报跟形势,报上点了谁的名,他便用小刀在照片上刮去谁的面孔,不到一年,那曾引以为荣的一米长的合影上,前排的人几乎全被“砍头”,成了一道白光。其实这与巫蛊之术或捏小面人下油锅炸是没什么两样的,只不过目的是保护自己罢了。“文革”一结束,前排诸公或复出,或昭雪,但他的照片上变不出头脸来了,于是总有那么一阵尴尬。

但也有人身怀绝技。几十年前,去拜访一位劳模,他识字不多,因为互不摸底,言论都很谨慎。墙上高悬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席某会议的大幅照片,前排尽为要人,也是白光点点。我也不以为怪,世风本如此。出了他家门,同行友人啧啧而叹,直说文士不如文盲。问他何来此说,他笑着说:“你没注意到吗?那照片上的人头,有的是用胶布贴上去的——隔着玻璃贴的!”我这才想起他为何要把它挂得那么高!

那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使我这布衣也怕起合影这种事了。今之青年,遇硕学通儒,不爱造门质疑,而喜合影签名题词,我不免为这些照片的结局多想到一点什么。

【选自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