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畸形且危险的价值体系中,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矛盾综合体,信仰的缺失让一切恶行成为可能,甚至还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细想,我们传承了数千年的“仁义礼智信”还剩下些什么?
各个阶层,都被无情地陷入信仰和信任的危机之中。一边是完全的无神论者,一边是四处国祭炎黄,群奉孔孟,贫民百姓供佛祖。然而热闹之后,人们心知肚明,祭祖也好,礼佛也罢,背后时刻有利益的影子依依相随,尊崇和信仰倘若无利可图,一切都归于扯淡,没人会待见它。何谓信仰?布衣以为,信仰不是简单地信仰基督或那些神明,它是人类追求崇高的一种理念。孙中山说:“一种思想生出信仰,再由信仰成为力量。”在我国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最早提出“以德配天”的理念,以此传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信仰,赋予社会伦理以天为神的规则观念。正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现在的国人几无信这种邪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洗虾粉、苏丹红、臭皮鞋……该加的仍在加,抛弃了一切敬畏,让咒语般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见鬼去了。
奇怪的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但却是一个问题频发、形同虚设的蛮荒之地。亚当·斯密说过:社会中每个人的安全感来自于他人对道德和规则的敬畏。而我们的敬畏和信仰不是与日俱增,相反江河日下,变得如此荒芜和稀缺。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灾难面前官员该不该笑?不少人质疑,咱们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为何找不到信仰的种子?是人心藏得太深,还是坍缩得太厉害?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面对种种出位的糗事,总以社会处于转型期为由,将一切不良事态均归结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如果转型必须以我们丧失道德和良知作为代价,那还有必要转吗?更要命的是,没人告诉我们到底要往哪儿转?怎么转?转多久?试问,在这种畸形得让人生畏的社会形态下,我们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