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国庆前夕,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陕西省富平县阿(音wo)宫腔剧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邀请家乡戏到北京演出。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老演员冯碧茹是当年进京演出剧目《女巡按》中谢谣环的扮演者,她一直记得在怀仁堂演出结束后,习仲勋跟他们说的那句玩笑话:“这下回去可能给乡党吹牛皮了,你们把钩锣从富平敲到了国务院。”
那次经历,是冯碧茹戏剧生涯最荣耀的时刻。
老树新花
阿宫腔由秦代宫廷乐舞衍变而来,是我国戏剧园中一个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古老剧种,最早以皮影形式演出。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阿宫腔在清代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清末民初,关中道上的阿宫腔班社有三原的王仓、礼泉县的有娃子和富平的乔娃子。此后,富平相继出现顺经子、焕子娃(段天焕的小名)、王三元阿宫腔皮影班社。到1929年,阿宫腔就成为富平独有的剧种。
阿宫腔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它的唱、念、做、打以及音乐伴奏诸方面,尤以唱腔和音乐最为突出,比秦腔细腻,较眉户、碗碗腔刚劲,不沉不噪,激越委婉,以尽致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见长。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的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富平县“民乐剧社”。1958年,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把皮影戏搬上了大戏舞台,他们所排的阿宫腔《锦香亭》、《赵氏孤儿》,参加陕西省举办的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成功,为戏曲界所瞩目。1960年排演的《王魁负义》,在同年3月参加了陕西省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受到观摩人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大会会刊接连发表了《值得学习的演出》和《老树新花》等评论文章。《陕西戏剧》杂志称赞阿宫腔是“优美的民间剧种”,预言“将会在祖国的艺术园地里大放异彩”。
1960年11月到1961年3月,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在陕西省文化局的安排下,赴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宁夏银川,甘肃兰州等市巡回演出,行程6200余里,历时110天,演出103场,观众达13万多人次。《山西日报》和《太原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盛赞“音乐曲调非常优美,并有激昂慷慨、细腻委婉的艺术特色”,“听起来犹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时时引人入胜”。
几个月后,剧团便接到了习仲勋的邀请。
一个偏远的县剧团获邀进京演出,可真是一件大事。中共陕西省委对此高度重视,安排剧团在西安集训进行紧张排练,著名表演艺术家尚小云、著名导演李文宇到场辅导,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省长赵伯平观看排练演出。省上为了搞好进京演出,专门成立了“陕西阿宫腔碗碗腔赴京汇报演出团”,团长由省文化局局长鱼汛担任,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团长李彦芳为演出队长。
轰动京城
9月初,演出团抵京,住进了西直门内冶金部招待所。9月12日午饭后,习仲勋来到演员驻地看望大家,亲切地问候每一位演员。当看到招待所房间内挂着并不干净的洗脸毛巾时,他对招待所领导说:“把这个给我乡党换换,重新给每人准备一套新的洗脸用具,把我乡党照看好一点,生活上安排好。”他又对演员说:“需要什么就跟他们说,大家要开心一点,把戏演好、吃好、玩好。”
演出团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地演出十余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3场,陈毅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彭真市长和周扬、沈雁冰、曹禺等领导人及艺术界专家观看了演出。习仲勋更是场场必看。
9月14日晚,演出团在国务院紫光阁小礼堂为中央领导人及各届人士汇报演出大型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结束后,陈毅副总理、习仲勋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对他们的演出赞赏不绝并合影留念。陈毅在讲话中说,阿宫腔比秦腔柔,比碗碗腔刚,这个剧种很中听,有发展。习仲勋赞扬说,看了家乡戏,我很满意,你们演出很好,很有前途。
随后,习仲勋在紫光阁设宴招待全体演出人员,席间,陈毅和习仲勋打趣,对演员们说:“你乡党吹牛皮,说你们的戏演的很好,我就有点不信,一个小小县剧团能演个什么样的戏,今晚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来!为你们的成功演出干杯!”
演出团在京期间,习仲勋让秘书安排专车,带领大家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长城等许多地方。他还邀请剧团团长李彦芳、导演杨远中以及演员段天焕、冯碧茹、李淑贤到家中做客。得知冯碧茹是淡村人时,他说咱们还是小老乡呢。
在国庆12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仲勋还将演职员们安排到了观礼台。
演出团离京前,习仲勋特意对段天焕说:“你是阿宫腔的传授师,回到县上,有待你老不好的地方,你就给国务院习仲勋或者不论谁捎书带信来,我们给你解决困难,不让你老汉为难。”
阿宫腔演出团在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发表了《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光明日报》发表了《阿宫腔永放光彩》,《北京日报》发表了《陕西阿宫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评论文章。在京演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51篇,北京、陕西两个广播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国百代公司还灌制了唱片。
赴京演出结束后,演出团应山东省的邀请,到济南、青岛、淄博等地访问演出20多天。
传承难题
1961年进京演出,是阿宫腔发展史上的盛典,也是富平县阿宫腔剧团的极盛时期。但是,经历“文革”浩劫之后,富平阿宫腔元气大伤。
改革开放初期,富平阿宫腔也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收入越来越少,有时几个月也发不出工资。
冯碧茹是剧团的老演员,她不但扮演了《女巡按》中的谢谣环,现代戏《红灯记》的李铁梅、《杜鹃山》的柯湘、《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洪湖赤卫队》的韩英等等,都是她扮演过的角色,因而在富平当地观众中享有盛名。但是,由于剧团生存困难,1986年,年仅42岁的冯碧茹被剧团以富余人员为名清退,自谋出路。冯碧茹一气之下,一把火烧掉了她所有的演出照片和资料,发誓和演戏一刀两断。
西安易俗社秦腔新秀杨升娟是富平人,她说,“曾经显赫一时的富平剧团,现如今已经沦落到了靠行走卖艺以维持生计的地步。”这种现状让她感到十分痛心。在她看来,经费欠缺,人才流失严重,未来走向不明,是富平阿宫腔剧团面临的三大发展难题。
随着阿宫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振阿宫腔,已成为富平县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9年春暖花开之际,富平县文体局在习仲勋陵园举行了阿宫腔1961年进京剧目复排仪式。为了将阿宫腔打造成富平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张文化名片,富平县决定建设阿宫腔戏曲文化研究教学中心,继续挖掘搜集整理阿宫腔资料,大力培养阿宫腔传承人。同时,创作编排一批阿宫腔精品剧目,扩大阿宫腔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西安邮电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