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投资计划里有多少“大铁圈”

2012-04-29 00:00:00
新西部 2012年10期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金融论坛2012学术报告会上的主旨报告中,对目前各地竞相出笼的“保增长投资计划”表示深深忧虑。他一针见血地给这种发展方式做了定论:在短期能够支撑很高的增长率,但是长期后果非常严重,各种弊端暴露明显。

后金融危机时代,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不少地方保增长的最大动力。然而,面对近乎大跃进式的投资浪潮,不仅吴敬琏这样的主流经济学家深感忧虑,连我们这些老百姓也惴惴不安—如果说吴老的判断依据是经济学原理及常识,而更多草根的焦虑感,则直接来自于其本身对“穷人经济学”的真实体验。

公众的担心并非多余,日前深陷舆论风暴眼的辽宁抚顺“亿元大铁圈”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座名叫“生命之环”的巨型城市景观建筑,其实就是一个不伦不类、毫无美感和艺术价值的大铁圈,其平均直径157米,高度相当于50层楼高,所用钢材达3000吨,计划投资金额总计过亿元人民币。在热议“亿元大铁圈”的同时,细心网友晒出了其他地方更多的奇形怪状建筑,它们有着一个很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投资额度巨大、建设周期超长、钢材耗用量惊人。

站在权力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众多怪异建筑确实能炮制出夺人眼球的政绩亮点,但以建筑美学和实用经济学观点分析,它们既不美观亦不经济,既有高能耗、高排污量、高运营成本之病,同时也背负着颇为沉重的运行安全压力。为什么发达国家很多年才建一个“世界第×高”,而我们这里却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投资决策机制太过于简单粗糙,一个官员、一个指示、一个大胆想法,就能迅速推动项目落地。这在动辄患得患失、认真考量是否合算,且权力处处受到掣肘的外国官员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投资并非只拍脑袋不动脑筋的体力活儿,它要有科学、严谨、细致的系统分析,有反复推演的可行性论证与不可行性论证,绝对不能只追逐理论上的金钱效益,而无视现实中的各种风险。在各地竞相推出的雄心勃勃投资计划里,还有多少中看不中用的“亿元大铁圈”,有多少只求增长不管污染、只求总量不顾质量的急功近利项目,潜藏着多少污染风险、亏损风险、投资风险、金融风险?亟需吴敬琏这样的“最有良心经济学家”把脉问诊,亟需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最大限度提升公众的话语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千万不能等“大铁圈”建起来了才明白其无用无效,不能等上亿元的真金白银砸在地上之后才后悔其打了水漂。

经济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只有在空想阶段即扬弃“大铁圈”,我们的经济发展方会变得脚踏实地,不会被少数官员的政绩冲动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