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隐灵境

2012-04-29 00:00:00
户外探险 2012年4期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江南。我说这里四季里都是美景,市井间全是文化。我说的江南,是沿着苏杭一带,循着小桥流水人家、古镇粉墙黛瓦而去……追忆寻古无数文人骚客于此吟诗作赋,从古至今江南都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美丽富饶的锦绣江南,带给人无尽的联想,它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让人们去品读,它是一幅精彩的画,让人们去欣赏。留念间,思索何谓旅行。体会烟雨江南的风景?吃江南的美食?融入市井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诚然这都对,我们可以来到江南为心灵找寻那悠远而又宁静的故乡。

寻古问今西津渡

程诗然>撰文/摄影

初知镇江,竟然是源于饮食。我相信,但凡自古有美食传承下来的地方,一定曾经是个繁花似锦、商贾云集、文人骚客往返流连的地方,必是一个有着历史沉淀的古城。

穿越西津渡

镇江素有“三山一渡”之说,三山指金山、焦山、北固山,一渡就指西津渡。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代代相传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如今,西津渡渡口的作用已然渐渐逝去,而西津渡古街仍然遗存了下来,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

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青石板的路面两旁千年的老街,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远处小亭立于蒜山。遥想当年,宋熙宁元年 (160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公元1658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师北伐,一举攻占了镇江进而渡江轻取瓜洲,震动了大清帝国的江山。一切都成过往,留存的西津渡就是这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的见证人。

古街上有座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里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五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

夕阳下,石塔的影子印映在古老的墙壁上,就仿佛是一座佛,在张开双臂,庇护着往来的人们。

夜晚的西津渡静悄悄,月色迷离间,灯火斓珊处,我惬意地穿过青石板巷。今晚,就宿在古街客栈,就如古人,在东南西北的奔波中,在此小憩。

寻山问道

来到镇江,金山寺自然必去一览。神话中的金山,原来是那么飘缈遥远,如今我却身处其中,再次穿越一般。在金山寺仰望雄伟的大雄宝殿,感慨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或许,金山寺就是修炼爱情最好的地方。

金山寺依金山而建,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而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远望金山,各种建筑以曲廊、回檐和石级相连,形成楼上有塔、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在金山寺,我三次偶遇一位清瘦的云游和尚,师傅法号“崇和”,一个出家人、一个云水僧、一个禅宗小和尚。留下师傅的姓名,回来百度,方知与我同龄,曾云游了不少山川寺院。这倒底是怎样的一个情结,让年纪轻轻的他踏上了学佛问道修行之路。凡事有疑虑,或许是我们常人大多不能理解的,但我相信,总有它存在的理儿。

登临金山的最高处,有康熙大帝题书的“江天一览”亭,凭栏伫立,远望滚滚江水东流去,却感受到似曾相识故人来。中国第一大才子苏东坡,高僧佛印、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大帝康熙等等,都曾在此演绎过故事,他们似乎未曾走远。

镇江的三山一渡,古渡与金山都去过了,而北固山由于正在修缮,没有能够拜访,那么,焦山自然也是要走上一走的。

焦山, 位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惟一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焦山之特色,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有“中流砥柱”、“镇江之石”之磅礴;加上山寺隐约,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便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林墨宝之多,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 “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

焦山上的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技艺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

返璞归真

其实,我还是留恋西津渡的老城旧街。

在这个时代里,大凡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古建、文物,不是逐渐沦落在遗忘的古角落;就是被毁坏、被拆除。然西津渡旁的古建筑群依然保存良好,这是镇江的幸事。

我们去的还算是时候,尽管周边很多旧宅已经或拆除或改建,但是伯先路、火星庙巷一带,仍能体验镇江老城区生活。从小街拐入,一条条连起来的弄堂里随处都是清代遗迹,与居民的生活逐渐融为一体。转转那些老弄堂,寻找到了属于老镇江的本真。

西津渡附近的近代建筑群区,由于没有很好的给排水系统,生活设施的改造空间变得十分有限。生煤炉、倒马桶,居民们只能延续着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那些老房子不通风、采光差,一年到头衣服被子总是潮的。尤其是梅雨季节,地上不停往外渗水,就像出大汗一样。即使秋天了,衣橱里也总有股霉味。一出太阳,晒衣服、晒被子就成了头等大事。

老街上有几块贞节牌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名字。按如今的观念,这些人也许有些可笑甚至可悲。且不管她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她们毕竟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我想,她们的心是幸福的,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这牌坊上,是她们的荣誉。

街上不光有贞节牌坊,应该还有风月场所,只是如今已然不见了。不经意间走进了一户人家,主人热情地给我介绍,这处房子,却是过去一个老鸨的住所,地间有一小口水井,据说在过去是老鸨在夏日里用来冰水果的。房间并不大,看来老鸨也并不一定是个很肥厚的营生。估计她没法让自己的名字刻进贞节牌坊了。她也是一种活法,她被别人

唾骂和鄙视,也许只为活下去、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一个城市的发展看的就是当地的生活现状,然旧城改造的矛盾是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不得不面对的。这也将是西津渡历史文化区在接下来的开发中将面临的一个难题。参观者看到的更多是古建筑文化价值,而居民们却在衡量它们的使用价值。

在这老建筑群街道上,却是纷杂的世界,豪宅、陋居、佛塔、寺庙、牌坊、妓院,林林总总的众生相,不也如同此外的大世界吗?

老城中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也许他们的眼前是骑着毛驴上金山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然成为历史,镇江的西津渡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

沉睡在锦溪的前世今生

荷包兔子>撰文 吴门影苑摄影网>摄影

锦溪坐拥五保湖,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比起其他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拥有更为大气的湖光风景和更加鲜美的地道特产。时值清明,螺蛳初成、鱼儿正鲜,对于如今讲究天然、生态、健康、美味,对各种美食都想尝个鲜的城市食客们,锦溪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长隆月饼、酱汁肉尤其值得品尝。

仿佛一个梦境转入另一个梦境,从西塘到锦溪大约57公里,沿着平黎路转到G318至锦商公路,沿途田陌交错,沟渠纵横,江南的乡村什么时候都是图画,季节不同而色彩迥异。

锦溪,位于昆山的西南角,距离周庄仅仅八公里,然而,当我告诉我身边在苏州的那些朋友们我去了锦溪时,居然十之八九不知道锦溪——惊讶之后琢磨一番,倒也不奇怪—如果把周庄、同里、乌镇、西塘比做江南美景中的四大美女,那么锦溪,就是江南无数个小桥流水孕育的一个小家碧玉,明媚可人,可以叫人眼前一亮,却因为身在闺阁而未被众人所识……

行至于此,我得强调一下的是:我的行程里,向来排斥包装痕迹过重的美景胜地,所以,比如周庄、同里、乌镇总是被我绕过去。

锦溪的历史就像是锦溪的河,缓缓地流淌—不紧不慢,而锦溪的河水流淌着的,是锦溪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祖祖辈辈、生生不息。

河埠、石桥、骑楼、廊坊、街市,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水乡神韵,宛如画卷,摄人心魄,又如苏绣,妙曼纵横。有人曾把这里比做沉睡的少女,你看那河里微波荡漾,谁忍心去惊动梦中的女子?

相传,南宋皇妃因病在这里香消玉殒,因而,在锦溪就有了一座陈妃庙。如果说陈妃的到来是个偶然,那么,陈妃的留下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一切的缘起皆因锦溪的秀美,美人被深深的吸引,直到重病后,走完她幸福而沧桑的人生,最后在五保湖中长眠(病逝后水葬),这一泓清水于是给了陈妃最柔软最温情的千年怀抱……

从此,锦溪的秀美中多了几分灵气。我走在石板街上,悠闲散淡的古镇风情弥漫在四周,河面上时而又桨撸摇曳,那是满载游客的木船在水中徐徐前进。和别处不同,锦溪摇撸的都是清一色蓝印碎花布的船娘,船娘们一边摇撸,一边唱曲,你听那原声清唱的小调,句句吴侬软语的,婉转清新。

在街巷中,你还能找到鲜有的剃头挑子、磨刀担子和手编箩筐,很浓烈很久远很熟悉的生活味道。

大雨,给锦溪再添了几许娇柔与优雅,水光的柔波里,串起了许多往事,仿佛前世今生,展开来无数的故事,然后,就有了一个个的不期而遇。

锦溪依然在深巷中静谧着,妙曼而无商业铜钱味儿,足以叫人在其中安逸而闲散舒适。锦溪和别的水乡古镇不同,两岸街边你可以看到茶楼,却找不到一家酒吧,或许你觉得少了一些小资情调,但是古朴悠远的江南风情却格外隆重。

我不忍心打扰这个沉睡的少女,于是悄悄地离开,那一幅长长的水墨画卷,从此就在我的印象里开始扎根了……

七里山塘到虎丘

荷包兔子>撰文 吴门影苑摄影网>摄影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巷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我想大概有几条:一是山塘街是一条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三是它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

离开了锦溪,又仿佛意犹未尽,抑或在脑子里琢磨:这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似乎水乡古镇总是过于独立而显得与世隔绝?当然有例外,比如,隐藏在苏州城市之间的山塘街。

似乎兜了一个圈子,我们又回到了起点,这样的安排恰恰可以给你惊喜:对比之下,你才会发现,原来城市中那条古老斑驳的街有着那么柔软那么古朴的韵味。

山塘街,依苏州史说位于姑苏城外,出阊门向西延伸至虎丘,全长约七里,于是,当地便有着七里山塘到虎丘的说法。《红楼梦》开始说到:温柔富贵乡,据说指的就是这一代。

山塘街临着山塘河,这条河据说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的时候开凿的,在阊门经苏州护城河与运河相接,所谓山塘街,不过是当时山塘河的河堤,因此,苏州人又把山塘街叫做白公堤。

以广济桥为界,山塘街划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沿街都是商铺,已然是开发成熟的旅游景点,可远观而不用细览,倒是西段,有着本色的水乡生活气息,值得走走。

山塘街的西段,河面豁然开朗,岸边绿树成阴,水上舟楫往来,粉墙黛瓦人家,赶上春季,少不了桃红柳绿。

五人墓,就在山塘街西段上。少不了有些文艺范儿的青少年,来到就会念叨起中学的那篇和五志士相关的课文,禁不住在五人墓碑前肃然起敬。我总忍不住要炫耀我在路上的观点:历史比景色更有说服力,快乐比繁华更具感染力。

山塘街的人家,出门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进门是桨橹作伴的水乡生活,前后转换悄然无痕,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两种模式,竟一点影响都没有。山塘街的人家很热情,你可以把握好分寸用相机记录他们生活的痕迹,也可以走进去近距离地体验一下水乡人家的生活,只要你保持真诚交流友好沟通,甚至可以蹭一顿水乡特色的家常便饭,尤其那一带的老人家,慈眉善目的十分热情,并乐于享受陌生的真诚—旅行的魅力大约便在于此,用心在途中、四方皆朋友。

山塘街的西边尽头是虎丘,这里更是一处名胜,虎丘寺里虎丘山,虎丘山上虎丘塔—虎丘的故事是从春秋开始的,密切相关的,是吴王阖闾,据说他死后葬在这里,于是,虎丘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是春秋故事……看景听景、各有千秋,重要的还是你的心境。

我时常在途中穿越,让思绪进到那个年代,感受当时的人物情结,于是,景是活的,故事定然也是美的。

市井间,那些和故事相关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水面,水中央,水底最深处……墙是柔的,窗是软的,到底有多少感动在其中?

粉墙、花窗、水是这个城市的标记,多少年来,一直不变。而夜里的灯光在变,来往的行人在变。河面上,柔美的人家灯火,灯火摇曳,妆点着水乡夜色。

我没有办法勾勒出这种安详的、平静的、舒缓的美丽,在我的心里,就像是一股暖流,清清淌过、徐徐漫来。

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品着,山塘街的生活就像一曲评弹,淙淙流淌、慢条斯理,你觉得你离得那么近,可是你就是模仿不出来。

安详、平静、舒缓,是粉墙黛瓦的水乡人家生活,亘古不变,千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