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贡嘎山的徒步,号称中国最经典的徒步区域及线路之一。
“吁—吁,得驾叱……”
秋天的环河沟,红色的树林从海拔3300米的沟口一直延伸到海拔3500米的牧场之上。秋树安静地在雪山、碧空下安静着。多吉大叔,这是贡嘎最有名的徒步向导,他赶着那头小毛驴,它强壮有力。
我的名字也叫小毛驴,当然我是一个人、一个汉族人,小毛驴只是我的绰号。
我的多吉爸爸,其实年龄不算很大,今年刚62岁。我们相识,是在2004年1月的时候,我和朋友利用春节假期,去尝试海拔6000米的田海子山峰。我们先是从海螺沟磨西镇摸黑,翻越雪门槛垭口到达老榆林村,这是当时登山老友马一骅的推荐。之后,我们去田海子攀登再返回,全程都是多吉大叔的儿子扎西陪同的,回到多吉大叔家又休整了几天。
这次冬季的攀登之行失败了。最留有印象的是老榆林春节里整天不停地广播着喇嘛诵经的声音,还有那安静的冰雪山谷。除了冷就是冷,相比之下,多吉大叔家里那并不算太热乎的电炉子,倒成了世界里最温馨的一个中心。
在一个不大的“圈子”里,尤其西方的老外们知道贡嘎地区最有名的藏族人就是多吉——他从1980年代就接待英国陆军登山队、美国BECKEY登山队、日本各种攀登者,带他们去周边各山峰大本营、或徒步、或穿越山区。
我当时对于攀登很狂热,又心软善良,凡事总爱扯上原住民的发展和环境平衡。过了三个月,我又回到贡嘎山。这次和多吉爸爸算是正式相认了,他认为这个外来的小伙子体力不错、人好得很;我认为他是那种虽然和外界打交道比较多,但是秉性和原则都能坚持自己正直的好藏民。就这么简单,他成了我的干爹,称呼也从多吉大叔变成了多吉爸爸。
一家人
多吉爸爸的老榆林村在康定县城往南12公里处,海拔3100米。2004年5月,扎西的大女儿巴姆六个多月大,被大人包裹在背上,跟我们一起穿越高寒的山区及垭口,去她在玉龙西的姥姥家。多吉爸爸则赶马去那里迎接徒步返回的城市旅行者。海拔4000米的下日乌且,其他人出去赶牦牛了,依西巴姆被放在青冈杂木上的毯子上,黑帐篷防不住滴下的密集雪雨。只有三四度的温度,她尿湿了只是小声地哼哼,黑黑的眼睛看着我。她妈妈生产完后的第三天就下地挤牦牛奶、动凉水,孩子就好像放养一样,像只小小牦牛……我很心疼,给她找出来我的干衣服垫衬好(他们没带多余的孩子换洗),抱着她玩耍。大人们回来了,用生涩的汉语开玩笑说“干爹!”
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更亲密的一家人。
翌日,翻越盘盘山垭口4650米。人们缓慢走在冰雪山坡上,驴子、骡马前面趟出一条小道,它们熟悉山野的道路。下起小雪了,垭口经幡呼呼地吹。依西巴姆的小脸蛋冻得红红的,人、马姗姗而行,一行小黑线布置在盘曲的雪白山地上。我想起来《喜马拉雅》电影里的情景,风雪中的藏人,老人、马、孩子,高寒地区的艰苦条件,这是无数城市人永远只能在电影里所看见的情形。
“下雪的时候嘛,起雾时,人就找不到路,就让牲口前面走。”多吉爸爸说。
他叮咛我说:上日乌且到勒多曼因这里,是个庞大的不规则椭圆山谷,这里是这条穿越线路最难也最容易的一个地方。以前曾有独行的徒步者在这里迷路,雪雾交加的时候应对不当,最终因失温或生病而死。这两年已经有四起这样的事情了,其中还有一个身体强壮的澳大利亚旅行者。
在垭口,风景是壮丽的。6000米的雪山就在眼前,雪原一片茫茫。人如磅礴高山里的一只小虫。
共建家园
回到城市之后,我发动曹峻、陈骏驰、沙打旺、阿纲、上官等许多朋友,联合出资,帮助多吉爸爸家。2005年夏天,开始帮助多吉爸爸一起盖了一个藏式的三层小楼,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在这里做一个客栈,一个是我们自己闲暇时过来看望他们家、来旅行,而更多的是,希望在这个尚未被开发的地方,能做一点平衡型的旅游事情。多吉爸爸家来经营,所获得的收入来引导这一地区的高品质自助旅行风气。如果挣钱多些的话,那每年拿出来一点盈余,帮助当地的孩子读书、修缮一些山路、资助一些艰难的人家。
“Who are Little Donkey? Who are Duoji?”
一个法国老太太拿着一个英文地图问多吉爸爸。他喊我下楼,说这样的情景有七八次了。多吉爸爸和小毛驴,一个是当地藏人,一个是外地城里的汉族有点知识的中年人。
不管如何,随着时间前行,每年各地来贡嘎徒步的人越来越多。逢国庆等假期,多吉爸爸家、林强家(多吉大女婿)的藏式小楼,没提前预订房间的驴友们,甚至都在饭厅、堂厅打地铺钻睡袋。
在大雪山系的贡嘎山区,我们是来自外地城市的中青年,来旅行但也想帮当地人做点什么。多吉等老一代当地人,坚持他们倔强而诚朴的观念。扎西、雍措等是当地新一代的人们,雍措曾被我们资助上四川旅游学校、到广州去实习等等,有着与老一代人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世界在改变,徒步完毕的驴友,也有不少人开始呼吁贡嘎山区的保护。
“我会上网了,看点简单的新闻,虽然很多汉字认不得。”起着汉名的林强电话里这样跟我说。雍措计划把二楼的餐厅改为一个书吧、酒吧,配上传真机和电脑,还要开通网络。
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一个做服务,一个义务做一些宣传。其实,我和多吉爸爸的故事并不复杂,我喜欢他这个诚实、正直的藏族老头,他喜欢我这个执拗、善良的汉族中年(现在不是小伙子了)。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而已。
虽然,我和雍措也常常对他的一些过于死板、倔强(尤其是当CPI飞涨,他给自己和村里定规依然是50~60元/天,如今的世界,这点钱太少了)的做法看不惯。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是顺着他,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但山里的习惯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旧影子。
这就是我的多吉爸爸,最真实的多吉爸爸。
多吉大叔
62岁,四川康定老榆林村人。贡嘎山区最知名的徒步向导,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以种田、放牧、徒步向导为生。对山区徒步线路、饲养牦牛及骡马、带队进行贡嘎山区徒步等业务极为熟练。
毛驴(刘团玺)
40岁,1998年开始“户外”,因公因私走过中国每个省份、亚非拉17个国家。非正经工程师、非极端环保主义者、非偏执型攀登者、划艇者、车友、跑友、旅行者、写作者—非典型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