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魅力荒漠

2012-04-29 00:00:00梁姗姗
科学大众(中学) 2012年6期

把我们带到纳米布沙漠的塞斯纳6架飞机稳稳地停在另一侧的停机坪上。一辆4轮驱动越野车早已在等着我们。我们即将开始对这个非洲的南部美丽国家进行探索,去饱览它的自然景色。我们将和纳米比亚变色龙一样,双眼始终保持警惕,对周围环境进行360。全方位观察。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南部的西海岸边,由于冬季受寒流的影响,使得当地空气变得干燥、寒冷;另外,它常年又受到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上升成云降雨;加之东部受东非高原阻隔、使印度洋水汽无法到达,久而久之就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因此我们第一阶段的旅行就想看看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一一纳米布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刚开始,我们以为在这极其恶劣、极干旱、极荒凉的环境下,绝不会有生命存在。然而,当我们的越野车一驶上赛斯里安峡谷和索苏斯芜莱伊的沙丘,这个错误印象马上得到纠正。在那连绵不绝的沙丘里面。也有着珍惜每一滴水的神奇生命。

沙漠中的食物链

宽约150千米的纳米布沙丘绵延1200千米。给这片迷人沙丘起名的是纳玛人,纳米比亚的国名也正是由此衍生而来。我们首先在空中欣赏着橘黄色的沙海,这一颜色是铁氧化物在沙子中聚积的结果,这个地区非常干旱,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

日出时分,我们在沙丘顶端就位,欣赏着红日驱散黑夜的壮观景象。对地面的迅速一瞥使我们发现自己并不是看台上的唯一观众。沙丘顶部散布着一些小昆虫,来来往往,朝各个方向的都有。这是一种进化得没了翅膀的拟步甲虫。它们为了完美适应此地极其干旱的气候,早已懂得如何收集水分。这些甲虫正将腹部迎向晨风,通过表面角质层收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水分。它们在纳米布沙漠的食物链中位于底层。

蜥蜴构成了纳米布沙漠食物链的第二环,它们在沙丘上以捕捉拟步甲虫为食。在比较炎热的时间段里,铲鼻沙蜥常常藏身于凉爽的沙层下面。面对火辣辣的阳光,显得最为勇敢。它的脚飞快地交替跳跃。狂舞般的步子使它们至少能在一段时间内承受沙子的高温烤烫。

食物链的第三个环节是蛇类。侏丝蝰善于伏击那些麻痹大意的蜥蜴或壁虎。这种蛇的双眼长在头顶。因此它能将身体完全埋入沙子里,但同时还能观察到沙丘表面的情况—这是它适应沙漠生活的最显著特征;尾梢的黑斑则用于诱捕那些没什么经验的蜥蜴。而在这条食物链的每个环节上,随时都会有鸟类介入。

纳米布沙漠当然也不乏哺乳动物。美丽的大瞪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种羚羊一般很难见到,但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们还是成功观察到了它们在沙丘间活动的景象。据当地导游介绍,大瞪羚可以几个月不喝水。为减少无谓的浪费,它们的尿液很少,粪便也非常干燥。尤其可贵的是,它们的循环系统适应了炎热的气候。可在45℃的高温下正常运作。但同时又能通过一种散热机制将流入脑部的血液温度始终保持在42℃以下。最热的时候,大瞪羚会迎风大口吸气,以维持散热系统的运转。

寻找沙漠象

旅行的第二阶段,是壮丽的达马拉兰地区。我们的最大愿望是能够看到大象在沙丘之间穿行,不过是否能如愿以偿又作另说。在我们看来,这是纳米比亚最有魅力的地区。在这里,我们看见了纳米比亚的最高峰海拔2585米的布兰德山。路边的告示牌清楚地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生活着大型动物的地区。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一群大象沿着干涸的河床不紧不慢地穿过公路。我们必须时刻睁大眼睛,在踩下油门的时候万分谨慎。

我们的车子进入了库内内省,这又是一片沙漠气候控制下的荒蛮土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缺乏水资源,人口仅约7万,主要是达马拉族、赫雷罗族和辛巴族人。这里的河流大多是干的,一年中只有在雨季下过雷雨后的几天才会有地表水流动,然而干涸的土地很快就能把流水吸干。

去岩石世界远足,这是该地区每家旅店都会组织并向游客推荐的一项活动。只有通过这种安静而亲密的接触才能体会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一个熟悉自然环境的向导必不可少,因为这个地区虽说有一些大型动物,但它们的分布非常分散。象群通常在母象的带领下,沿着河床长途迁徙,朝着有水或长着骆驼树的地方走去。山坡上,我们不时看见成群的非洲瞪羚和大瞪羚。而在灌木后面,或许就潜伏着一群母狮或一头离群独居的公狮。

向导告诉我们,纳米比亚现在正对国内的狮子进行一项调查,鼓励游客上报他们看到的狮子。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科学活动,每一个数据都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情况有更细致的了解。

与邻国博茨瓦纳或更远一些的肯尼亚相比,纳米比亚的动物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然而越是难得一见,与它们的邂逅就越是激动人心。不过几天的时间,我们就观察到了几群哈特曼山斑马。这是一个适应了山地环境的物种,大耳朵和肚皮下没有对接的条纹是它们与平原斑马最明显的区别。

继续往北前进,我们来到了尤尼亚的河床。我们仔细观察着干裂的黏土河床,希望能找到大象的足迹。但是咨询了国家公园管理员后,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大象比较少,必须继续沿着河床向北走才有机会在沙丘间观察到它们。

于是我们乘坐四轮驱动越野车重新上了公路,一直往北开到塞斯方丹,然后往西北向普罗斯进发。途中看到了几只长颈鹿,发现我们接近,它们就逃走了。或许是因为胆小,或许是因为急于赶往下一个水源地,总之它们在这个干旱的地方生活很艰难。纳米比亚保护大象和长颈鹿信托基金的志愿者向我们解释说,这种长颈鹿亚种(即安哥拉长颈鹿)可以和大象一样,在遇到干旱时延长两次怀孕的时间间隔。

这里的沙丘景色让人很难想象会有大象的存在。摄像机早就冲着沙丘架好,现在就等那个期待已久的时刻为我们奏响这次旅行的最强音了。来了!威严、高大,又非常渺小,这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沙漠象!它终于出现在了沙丘之上!向导告诉我们,“沙漠象”实际上是适应了这个地方的大象,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物种。虽说某些分类学家把它们看成一个亚种,但并未获得一致赞同。适应了沙漠环境的大象,个头看上去更高一些,因为它们更瘦,这或许是在各处稀少的食物资源间长途跋涉所致。由于这个地区的土壤是沙质黏土,因此这些大象也显得更白一些,样子几乎如同幽灵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