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与“老外”打交道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要有充分的“差异”心理准备,不然你会经常处于尴尬境地。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小经验,仅供参考。
切记国情差异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观点,人的感觉是相对的,对条件好坏及环境优劣的认知亦如此。这一点会在普通中国人与美国人交往的初期便有所体现。记得有一次,美国总部派一名副总裁和一名技术顾问来华,工作结束后,去西安看兵马俑。公司指派小李负责陪同及安排行程,接受任务后,小李反复思考掂量,决心做到滴水不漏。他详细编排了行程,订了机票、宾馆,地面交通也安排妥当,可没想还是出了差错。
飞机到达西安后天色已晚,他们乘坐出租车到临潼住在颇有名气的华清池宾馆。当时那里是准三星级而且距景点较近,且不说附近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轶事,按说安排在那住并无不妥。不料,两位美国老兄觉得宾馆条件过于简陋,让他们无法忍受,连开玩笑带认真地抱怨个不停,特别是两位家属,用自带的喷雾消毒剂对着墙壁、桌椅和床铺一个劲喷撒,找完服务员找经理,一直折腾到深夜,结果团缩在沙发上熬了一夜,第二天早饭也没吃,弄得小李很难为情。后来他们把在那里拍的录像制成影碟在总公司播放,没想到竟被视为笑柄。
小李极力想挽回面子,告诉他们住在这里的好处是可以就近参观华清池,并搜肠刮肚地为他们讲解华清池的来历。没有几个老美对此毫无兴趣,那位副总更是直率地说,一千多年前一位贵妃洗澡的地方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是再值得尊敬的古人,也没有剥夺他们休息的权利。
小李仔细琢磨后明白了,我们践行的是从众文化,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不能讲究就将就了;而欧美奉行个性文化,个体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加之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享受享乐意识蔓延膨胀,对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谁降低了他们的标准,谁便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经历这次教训后,小李和他同事就变精明了。凡是带西方朋友去不熟悉的地方,一律安排他们住四星级以上宾馆;外出时吃饭,一定找洗手间卫生条件好的餐馆,最好提前选好目标;订机票时,先问是否要公务舱或头等舱;安排的汽车一定要带空调;带的瓶装水,尽量要国际知名品牌,初次来中国的一定要嘱咐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等等。
对质量问题别谦虚
中国家庭主妇拿起一件商品问好价钱后便开始挑毛病,每挑出—种缺陷便会和卖主重新议价一次,毛病挑了一大堆,价格也降了一大截,最后OK,成交!这种事在中国并不少见。而欧美人则不然,他们购物从不挑出缺陷后砍价,他们的零售业也不兴砍价。通常的做法是拿起商品,照单付账,然后扬长而去,从不因为怀疑质量而对商品不停打量。如果确实发现质量有问题或是不喜欢,宁愿不买。
中国人下饭馆如果对饭菜或服务不满意,就会找服务员或老板横加抱怨甚至大打出手,而欧美人却不这样。他们并不把指责甚至谩骂劣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作为最好的出气手段,最好的报复就是和这家店说再见,到他的竞争对手那里去,让竞争对手挤垮他才是最好报复。
作为翻译,唐亮经常要领欧美人走访中国供应商,也常听到中国私企老板对老外说:“如果我们发的货有什么问题,还望你们多多包涵并提出来,我们一定改进。”一遇到这样说法,谁来做翻译都得慎重,因为这存在着一个跨文化误区。在欧美人看来,作为卖方是不应该期待顾客提出哪里还有什么问题,而是应该自己随时去想哪里做得还不太好及如何去做好,这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期激烈竞争养成的习惯。难怪有些中国供应商常常搞不懂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丢掉生意,因为他们总是挖空心思地想如何留住客户,使用的办法却是不停地谦虚客气,让人家感觉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根本没有信心。
经验丰富的唐亮面对初来乍到的老外,总是不忘向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中国文化的特色,让他们了解中国人的谦虚是东方式的礼貌,而不是缺乏信心。唐亮说,带欧美人出门千万注意别走错路。出发之前最好先把路线搞熟,一旦走错路再回头是犯忌讳的,哪怕只有几十米远的路。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确定性,与他们的控制文化相悖。欧美人非常喜欢并善于做计划,就是要试图将一切都置于控制之中,消除不确定性。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讲究一步到位,避免反复。而中国的环境变数相对较多,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由于不得不做出较多的临时变动使得一份计划60%都落空,那么有人怀疑做计划用的时间是否值得,并非不可理解。这种历史背景造成了我们不像欧美人那样爱做计划。
有一次,我带着一位德国人去参观一家供应商的工厂,中方厂长为了提高德国客户对他的信心,便拍着胸脯非常自信地说:“产品质量你放心,包在我身上,有问题的产品我绝不发给你一件。不信你去看,我报废的半成品全在后院放着呐。”这位厂长哪里晓得此话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为人家会断定这家工厂的效率一定很低,生产过程根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废品率这么高的工厂仍有钱可赚,说明是客户在为其承担着不必要的损耗。
所以,唐亮没有将厂长的话直接翻译给德国客户,而是随机变通为邀请他参观的意思。唐亮表示,其实我们也不想跟老外打马虎眼,只是有些中国国情上的事一时和他们讲不清,即使讲了他们也无法理解,因此索性不讲,免得引起误解和损失。
计量单位与数字运用
和欧美人常打交道的中国人大多知道,两国计量单位的不一致常常使一般人之间的交流草率收兵。因此,当一个美国人问你今天的气温是多少时,你可不要脱口而出:“预报最高25摄氏度”,因为这对他来讲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他(她)是一名客商,只会对留下你工作不到位的印象,最好对他们讲华氏(77°F)。同样,如果美国人问你从天津到北京有多远,你也最好回答为大约75英里,而不是120千米。对有直接换算率的公英制单位,记住换算率即可。对于像温度这样比较复杂的换算,可以把它做成对照表夹在笔记本里。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是回答美国人间中国的汽油价格是多少,这要将人民币/升换算成美元/加仑。尽管费事但我们也得这样做,否则他们就全然No idea,交流就难以到位。
另外,在涉及交货时间和完成工期等时间性的问题时,最好不用“没问题,很快能完成”等笼统不清的词汇。“很快”是一个什么概念,欧美人完全茫然。他们期待的回答可能是5天之内,或X月X日上海港船上交货,等等。欧美的控制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明确数字,板上钉钉。杜绝含糊其辞,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