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2-04-29 00:00:00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2年4期

【专题强化】1. C(“畔”应读pàn) 2. D 3. C 4. C 5. 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天涯若比邻。 4. 水面初平云脚低。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 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 示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 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强化】1. 了却君王天下事。 2. 濯清涟而不妖。 3. 在乎山水之间也。 4. 白露为霜。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晨兴理荒秽。 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琴瑟友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胡琴琵琶与羌笛。 9.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3课时

【典题诊断】1. B 2. 阿廖沙 3. A 4. ① 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玉盏或琉璃盏等)被贬,在流沙河为妖,后经菩萨劝化,成为唐僧的三徒弟。② 示例: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他调解师徒(师兄)之间的矛盾,陪伴、保护师父,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汗马功劳。

【专题强化】1. C 2. (1) 《骆驼祥子》 祥子 (2) 《水浒传》 李逵 (3)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 3. (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小福子上吊而死(说出一个即可)。

(2) 《童年》;阿廖沙;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斗殴。 4. 示例:宋江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一心总想归顺朝廷;杨志精明能干,但却粗暴蛮横;武松崇尚忠义,勇而有谋,但滥杀无辜。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C 2. ① 删去“目前”一词。②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③ “只要”改为“只有”。

第5课时

【专题强化】1. 在“养成”前添加“能否”。 2. “原因”和“是因为”重复,去掉其一。 3. 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或将“避免”改成“使”。 4. 主客体颠倒了,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 5. 应该将“好几个”放在“王老师的”后面。 6. 该句中,“达”和“以上”矛盾,可以将“达”改为“在”,或将“以上”去掉。 7. 搭配不当,应该改成“他的籍贯是江苏常州”或“他是江苏常州人”。 8. 可以改成缩小32%。 9. “打动”后面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 10. 关联词有误,应为“不是……而是……”。

第6课时

【专题强化】1. ⑤②③①④ 2. 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参加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 3. 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第7课时

【专题强化】1. 活动一: 九(1)班至九(3)班从“1号出口”疏散,九(4)班至九(6)班从“2号出口”疏散。 2. 示例:李萍同学,你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先看看是否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要确保食品的安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说话要有针对性,语言连贯得体、言之有理即可) 3. 示例:如今,可供阅读的图书越来越丰富,可同学们的阅读时间却随着年级升高、功课增加而减少。在中学校园里,许多同学在考试的压力下气喘吁吁,课外阅读竟也成了一项奢侈的休闲。我们要关注这一问题,建设“书香校园”。

第8课时

【专题强化】1. 示例:①问:什么是朋友?答: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心灵息息相通的。②问:什么是合作?答:合作是心相印,手相握,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③问:什么是友谊?答:友谊是互相尊重,真诚关注对方的发展。 2. 示例:(1) 旗帜飘扬歌声嘹亮,童心真挚激情昂扬;唱响经典歌曲,传承革命传统。(2) 普通话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组织相关活动的经历或经验;心理素质好,不怯场;喜欢做主持人,希望获得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参与这项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强烈意愿。(答出亮点即可) 3. (1) 逻辑(由外形到内涵);打比方。(2) 示例一:“迎园博文明宣传用语”征集;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充分展示宿迁文明进步的城市形象。示例二:“我爱园博会”演讲比赛;更多地了解园博会,宣传园博会。

第9课时

【典题诊断】1. (1) 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 (1)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2)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3分,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3) ① 对好友的挂念;② 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 (1)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意思对即可) (2) 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意思对即可)

【专题强化】1. (1) 儒家经典;“风飘絮”形容大宋的江山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支离破碎,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 (1)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象征“机遇”;周瑜。 (2)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 (1) 思乡之情; (2)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新陈代谢(新事物总是从旧事物中诞生)的自然理趣。

第10课时

【典题诊断】1. (1) 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 示例1: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2. (1) “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① 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 对比、反衬。(答出一点即可) (3) 怀才不遇的苦闷,漂泊无依的感伤。 3. (1)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 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

【专题强化】1. (1) 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意思对即可) 2. (1) 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一带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鹦鹉洲上的草儿繁茂浓绿。 (2) 愁;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符合题意即可) 3. (1) 作品开头的环境描写呈现了一幅河上秋色图,芦苇茂盛,白霜洁莹,渲染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气氛,表现的意境朦胧而又凄凉哀婉。(达意即可) (2) 重章叠句。用这种形式反复咏唱,加深情感,委婉动人,同时更能表现追寻者执著的精神。

第11课时

【典题诊断】1. (1) ① 捕鱼 ② 摆开 ③ 脸色 ④ 为,是 (2) D(都解释为“离开”,A:停止/ 隔绝,B:凌乱/指造反, C:回去/归依) 2. (1) ① 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凄清) ② 全,都。 ③ 说出。 ④ 失望,失意,惆怅 (2) C(都解释为“于是,就”。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来/因 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3. (1) ① 身:亲自 ② 被:穿着 ③ 伐:进攻 ④ 笞:抽打 (2) A(A:代词,代“这件事”,B:动词,C:代词,代“他”,D:音节助词)

【专题强化】1. (1) ① 邀请 ② 没有成年 (2) B 2. (1) ① 博学的人 ② 隐居的人 (2) C 3. (1) C (2) D

第12课时

【典题诊断】1. (1) 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2) ① 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② 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2. (1) D (2) ① 有人说吃菱必须去壳(关键点:“或”“须”) ② 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关键点:“坐”“强”)

【专题强化】1. (1) B (2) C 2. (1)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2) 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关键词:“欲”“直”“折”“乎”) 3. (1) ①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关键点:“蔽”“甚”) ② 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关键点:“谤讥”“ 市朝”,补全省略成分)

第13课时

【典题诊断】1. (1) 内外异法;亲小人,远贤臣。 (2) B 2. (1) 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3. (1) 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规谏的方法。启示:说话要看对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专题强化】1.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不善于发现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2. (1) ①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②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2)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3. (1) 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即得1分,分析占3分。“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满分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3分答案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犯错误的。(说到一点即可得2分。如有考生认为这不是伯乐类的问题,而是统治策略问题,可以得1分。)

第14课时

【强化训练】1. 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卑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2. (1) 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 (2) 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 通过卖衣服,培养儿子的自信心,使他能走出自卑并明白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去“试一试”,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走出自我);第二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想办法提高衣服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第三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超越自我)。 4. 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 5. 示例:(1) 儿子:通过三次卖衣服,走出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主题。从开篇和结尾看,文章都是围绕儿子来展开的。对儿子的描写所用笔墨较多。 (2) 父亲:父亲是儿子的精神导师,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精神引领,正因为父亲的精心引导,才使得儿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没有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充满自信的儿子,更不会有后来名满世界的儿子,儿子的成功实际正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身影贯穿在三次卖衣服的全过程。对父亲的描写所用笔墨也较多。 (3) 父亲和儿子:在主题的表现上都是为了体现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父亲是精神引领,儿子是实践验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情节的展开上,父子两人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在所用笔墨上,基本均等。

第15课时

【强化训练】1. 柳的生命力 2. 有实用价值;表达情思 3. (1) “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2) 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 4. 包含着不舍、留恋的情思。 5. 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或“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第16课时

【强化训练】1. 情节:花房交往,感受真情; 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好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2. ① 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 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 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3. 示例:(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C)处:“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形象地写出了在得知老范去世的消息及老范临终时的情景后,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4. ① 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② 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 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5. A E

第17课时

【强化训练】1. ① 歌声高亢嘹亮;② 行腔流畅,发声圆润,声情并茂;③ 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④ 讲究节拍韵律;⑤ 音域宽广,改变调性;⑥ 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⑦ 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2. 举例子。具体、通俗地说明成语里的歌声所反映的不同特点。 3. B 4. 不能。因为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成语的歌声高亢嘹亮,第③自然段主要介绍成语里的歌声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圆润、声情并茂的特点。两小节之间具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所以不能将第③自然段放在第②自然段之前写。 5.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了《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7. C 正确的理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8. 知识一:了解了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 知识二:了解了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知识三:从歌唱的成语里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知识四: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第18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① 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2.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而是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 3. ① 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得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② 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③ 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④ 文化的差异。 4. “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的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5. 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

二、 1. 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2. 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关于读书的观点,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3.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③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③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④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4. 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

三、 1. 引出论题,并有助于作者确立自己的观点。 2. 举例论证,如“中非洲的洛美人……丛林”一例,有力证明了幸福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 3. 为了增甜抢市,多获利,西瓜上超标使用膨大激素,苦酒自饮;为了“保鲜降资”,快出手,血豆腐中违法使用福尔马林,骇人听闻;为了提色加味,赚黑钱,小食品里随意使用添加剂,贻害无穷。 4. ① 富人也有烦恼,穷人亦可快乐,幸福不为财富的多少所左右。② 我们忙于追求财富,无暇观赏自然美丽,体验生命美好。 5. 作者的幸福观是以爱消除功利,在万物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和自然的人性启发。

【专题强化】四、 1. 时间的价值就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把时间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进行类比,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 ① 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② 忠于奋斗目标;③ 正确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 3. 时间失去了就无法挽回。 4. 对比论证; 确定奋斗目标的必要性。(意思相近即可得分。评分说明:答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不给分) 5. 评分说明:有具体的生活实例,能够证明题干中所引文句的观点即可;无具体实例,表达空泛,但能基本证明观点,酌情给分。

第19课时

【专题强化】一、 1. 为了揭示“力度来自放松”的道理,点明题旨;以拉琴作比,引出下文;说明文学创作也需要通过放松达到一定的力度。 2. 内心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的感悟,就要用笔表达出来了。 3. 要点一:要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要点二:自然地抒发(表达)心中的情感。 4. 作者的意思是:文学创作中,越是想从生活中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生活越是容易从身边溜走;越是想要告诉人们一个哲理、达到一种社会效果、追求一种风格,就越是会妨碍心中情感的表达,甚至有可能表达出面目全非的东西。相反,如果放松下来,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创作时不必多想,灵感自然地流于笔端,那么就能够写出真正好的作品。 5. B E

二、 1. 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感悟:① 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 ② 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③ 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2. 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 3.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4. 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5. 要求:能联想“问”(沟通、交流)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

【专题强化】三、 1. “百叶窗”可以自如地调整叶片的开合程度,“心灵百叶窗”是说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状态,面对外界的是非风雨。 2. D 3. “泻入的光线太强”指代成功发财(取得成绩、获得收益)的时候;“一时阴雨绵绵”指代人生因不如意而心灵蓄满焦虑时。 4. 应围绕“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谈认识;结合实例。

四、 1. ① 手表; ② 匆匆; ③ 悄悄、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 ④ 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2. 活着 流逝 3.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间是严厉而又古板的,突出了时间的公正威严,令人敬畏。 4. 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当惜时如金,不懈奋斗,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从而延展生命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