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的倾向
我们先天有一种讨好别人的倾向。这很正常,因为生活就像照镜子,人没办法对自己有直接的印象,所以总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对自己的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于是,我们会为了别人的赞许而兴高采烈,为了得到夸奖而不惜代价。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学生。他们的生活相对单纯,所以会额外地依赖那些“重要他人”所给的意见。对小孩子来说,老师用橡皮图章在作业本上盖的小红花可能就会让他高兴整整一个星期。
不过这里有个悖论。即使是一个人缘再好的人,想让全世界每个人都满意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如果能让身边50%的人满意,就已经很不错了。那种一言既出、众人交口称赞的事,多半都是权力重压的结果。要知道,在一个人身边,至少有一半人对他说的至少一半话有不同意见。
所以,要想改变身边人的看法,来调整内心的情绪,是既不现实也没效率的事。与其改变对方,倒不如改变自己,让自己从此不再为别人的异议而感到情绪消沉,或是为了赢得某人的夸奖而刻意改变自己。只要认识到你的每种情绪、每个观点、每句话都总会遭受到反对意见,那你就可以摆脱情绪低落的缠绕,你也就不会自寻烦恼,或将别人对你提出的不同意见当作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常常有各种各样寻求赞许的行为。小到将就着吃自己不喜欢的饭菜,大到因为别人表示不以为然就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寻求赞许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社会现象,在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它的踪影。实际上,寻求赞许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当它变成一种人际关系上的需要时,它才变得面目狰狞起来。因为它让人失去自我,并且将对感情的支配权交给别人——交给那些你希望得到赞许的人。
寻求赞许之所以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特殊行为,在于它能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转移支配自己情感的责任。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但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人可以将这些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都是由于别人不赞许自己而造成的。所以最后他会得出结论:这种不良情绪该由对方而不是自己来负责,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静。
这些看似好处的东西,其实正在阻碍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这些都是自我挫败思想和行为的实质所在。因为更熟悉,所以维持这些误区性的行为,比我们想象得要容易和舒服很多。
改变,从今天开始
如果你确实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那么不妨先想一想,那些你所知道的最受别人赞赏的人,是什么样子?他的言谈举止如何?魅力何在?
你所想到的这个人很可能坦率,开诚布公,他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有作为。他可能没多少时间去寻求别人的赞许,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实事求是。他并非不会绕圈子,只是不屑于做这事罢了——他不是那种字斟句酌、唯恐别人因此低看了他的人。
很讽刺,不是吗?你欣赏的那些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恰恰是你不具备而且竭力躲开的东西。
如果你希望得到大量赞许,最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和追求赞许,不强求每个人都赞许自己。当你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时,可以获得许多的赞许。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心。但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赞许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沮丧,甚至你可以把反对意见看作是世界现实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消除需要赞许的心理。
在答复反对意见时,以“你”宁开头。我们常会囚为对方不赞同我们而感到沮丧。这时你可以说:你觉得我的观点不对,所以……这样说的好处,一方面是明确这种感觉的归属,另一方面是可以控制谈话的节奏,提醒对方已经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而接下来应该是倾听你的看法了。
如果你确知对方正在企图通过贬低或是不给予赞许的方式来控制你的思想,那么不要为了企图给对方留下好感而含混其词。要知道,这不但不能表现出你的随和,反而会让对方变本加厉。最好的方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我真的相信自己的观点,你要是不同意,那就只能随你的便了。
学会将别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与自己的自我价值完全分开。倘若遇到不同意见,不妨在置之不理的同时,告诉自己:他又来这一套了,我知道他会这么干,可这与我毫不相十。通过这样的想法,人就可以消除自怨白艾的情绪,因为那种不良情绪源于自己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看法混为一谈的行为。
一个人永远不能理解一切,无论是自己还是旁人。所以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对自己有所诋毁也是正常之事。要想消除寻求赞许的心理,最重要的是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价值,相信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摘编自《青年。理》)
编辑 钟健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