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先生”的苦恼

2012-04-29 00:00:00明天
莫愁·时代人物 2012年8期

1

今年四十二岁的王良是机关公务员,工作顺利,生活稳定,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却非常苦恼。他说他的苦恼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有些孤独,“这种感觉由来已久。我平时对人也算真诚、热情、友善,但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真心朋友,平时大家在一起聚会、吃饭,很少有人主动叫我。节假日,我的手机几乎处于休眠状态,我觉得自己简直被大家遗忘了。有时候,心里不高兴,想找个朋友喝酒,但是想来想去,不知道找谁合适,觉得每个人都离自己很远。”王先生的第二个苦恼是,十岁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小时候他很乖的,我说什么他都听,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夸赞。可现在,他老是和我作对,比如,我说到别人家作客要讲礼节,他偏偏不听话,故意将水洒到别人身上,故意摔破碗,让我非常窘迫。我批评他,他就睡到地上耍赖,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王先生说话滔滔不绝,一连讲了半个小时,我插不上话。从他的讲述中,的确看不出他做人做事有什么不妥,好像他的苦恼都是别人的错。不过,我感觉他在处世方面可能有一些问题。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有意让助理和他闲聊,我在旁边观察。

2

助理:2011年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王先生怎么看?

王先生: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李阳怎么申辩,我觉得男人打老婆都是不对的。当然,这不仅仅是男人打老婆不对,任何人之间,如果发生了肢体冲突,都要追究责任。所以,我觉得媒体在和稀泥,首先应该要求李阳向妻子道歉。你说呢?

助理(有些为难):是的,您说的对,这是应该的。前段时间,很多人在谈论对孩子严厉管教的问题,比如狼爸虎妈教出了成功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好像很受欢迎。

王先生(义正辞严):这种严厉教育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在这种家教氛围中,孩子也许可以成才,但是不能成人,因为他们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被这种表面成绩迷惑双眼。你说对吧?

助理:您说的对,应该是这样的。

……

助理和王先生聊了20分钟,我明显感觉到助理越来越心不在焉,不时看看窗外,不停地把玩手中的水杯。

聊天结束后,我问助理有何感觉。他直言不讳地说:“王先生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只要我开口,那绝对就是错的,所以我什么也不想说了,只想赶快逃走。”是的,这就是王先生的处世哲学:永远都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让别人无话可说。他极力维护自己正确的形象,而这也像一个栅栏,将自己禁锢了,别人不敢靠近。他认为儿子越来越不听话,是因为日益长大的儿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识,希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行为,但是爸爸太对了,永远都将正确的道理讲给他听,如果他照着父亲的话去做,那就没有了自己。所以,他就故意和爸爸作对。

3

对于我指出的问题,王先生表示认同。他说:“的确,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即使在非常轻松随意的场合,我也是一副中规中矩的神情。我想,如果放纵自己的言行,那不是坏了自己的形象吗?”

我告诉他,这就是朋友远离他的原因,因为他时时都显示出无可辩驳的正确,相比之下,别人的所言所行就是错误的。试想,谁愿意给自己冠上错误的罪名呢?所以,一个人宁愿和经常犯错的人搅在一起,也不愿老是被正确先生批判。

我问王先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你为什么如此害怕别人抓辫子呢?”王先生说:“我从小就是这样,总是小心翼翼,总怕出错。”“如果出错,谁会批评你呢?”我引导他追寻根源。“父母!他们老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他们不允许我犯任何错误!”

王先生告诉我,他的父母都是乡村老师,他们家有五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光宗耀祖。因此,他们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连站姿、坐姿、说话的表情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先生谨小慎微地按父母的要求做,总是获得周围人的夸赞,这更坚定了父母要好好培养他的信心和决心。

“我考上好高中,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娶了好老婆,生了一个还算聪明乖巧的儿子,我没有走一步偏路,从来没有让父母伤神。应该说,我的一切都是正确无误的,这也给了我压力,我想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能犯半点错误。”王先生觉得自己像走在一条绳索上,如果不坚持原则,就可能马上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4

王先生现在知道了自己苦恼的原因,也明白他“永远正确”的处世哲学是源于小时候父母的严厉管教,但是对于改变,他却没有信心。本来,他的处世哲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他觉得好,一直坚持下去也不错。但是现在,他感觉不快乐,有些孤独,而且最棘手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既然如此,他就应该稍作一些变通。

他可以让自己适当放松,让自己不要永远那么正确,偶尔犯点错误其实并不损坏自己的形象,也并不触及原则性问题。比如,偶尔和要好的朋友喝醉一回,说说心里话,大声唱歌,大声喊叫。这种感觉会很好,而且还会融洽朋友之间的关系。

关于儿子的教育问题,我建议他放下权威者的姿态,和儿子交朋友,不要老是对儿子说教。虽然他的道理非常正确,但十岁的儿子不喜欢别人向他灌输道理,他喜欢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所以,父亲可以和儿子一起参与,一起总结。

对于外人的行为,如果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王先生也不必非要站出来评判。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而不是遭遇批判。

你有和王先生一样的苦恼吗?放弃“永远正确”的原则吧!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尊重别人的感受,让自己的心与别人、与外界和谐相处,那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