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亲信,在职场上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角色,仿佛与之沾上了边,升职加薪便为期不远。笔者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人事工作,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当某个重要岗位空缺时,最终补缺的往往并不是那些红极一时的亲信们,反倒是总有名不经传的“黑马”半路杀出并一举问鼎。分析其原因,有三个典型案例,或许能对职场人士有所启示。
·轻信“被亲信”
2005年,金雷考入某机关办公室。办公室里年轻人不少,资历、级别均差不多,彼此之间都暗暗较劲,希望能够脱颖而出。金雷大学时代是系学生会主席,适应新环境明显比其他人快,再加上他悟性高,专业好,执行力强,渐渐得到了办公室主任的赏识。几年后,综合科科长调离,科长岗位空缺,主任让金雷暂时负责该科工作。年终办公室会餐,酒过三巡,主任专门把金雷拉到一边,耳语了好长时间。此后,办公室的同事纷纷传言,金雷是主任的亲信,年后即可正式任命为科长。有的同事干脆不再直呼其名,一口一个“金科长”,金雷笑而默认。
有一次,下属单位找金雷办事,按程序应该得到主任的批示,主任正好出差。金雷经不住对方吹捧,“您是主任的亲信,只要您同意了主任还会不批呀”,一高兴索性来了个先斩后奏。为了在同事面前显现亲信的特权,金雷进入主任办公室不再敲门,有几次主任正打电话,见他进来都局促地匆匆挂掉。转眼半年过去了,综合科科长的任命下达,可宣布的竟然是另外一位默默无闻的同事。金雷傻了眼,跑去问主任,主任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的业务我是认可的,但经过考察,大家都认为你不适合这个岗位。”后来,金雷得知,其实主任私下里也找其他人谈过,暗示科长人选还没确定,只要好好干就有机会。只不过,金雷的那次谈话地点有一定特殊性,于是他被大家“封”为领导亲信,而他自己也缺乏理性认识,以亲信自居,导致功畋垂成。
亲信别轻狂
志勇原是某领导秘书,头脑灵活,办事周全,深得领导喜欢。为了更加全面地锻炼他,领导把他下放到业务部门,希望他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将来好委以重任。志勇不负所望,不仅刻苦钻研业务,还考上了重点大学的MBA,三年下来,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全面提升。这时,恰巧管理处处长职位空缺,单位人事部门组织竞争上岗,志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志勇志在必得,论业务,绝对出类拔萃;论关系,一直是领导眼中的红人,其他报名者皆承认自己是陪考。果不其然,无论笔试还是面试,志勇都是傲立群雄,只要民主测评不太差,此职位非他莫属。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一关,两百多人参加测评,志勇只得了二十多票,最终掺遭淘汰。
沮丧无比的志勇来到领导办公室,领导问:“怎么搞的,会议讨论的时候,其他领导都说你群众基础太差,连司机、门卫都反映你太轻狂了。”志勇无语。“现在竞争上岗公开透明,谁也帮不了你。还有,我也得重新认识一下你了。”最后一句话像针一样扎在志勇心里。没错,志勇反思自己,平时自恃是领导身边的人,对待同事居高临下,仗着自己年轻聪明,对计算机水平不高的老同志求助时,爱理不理,从不把门卫放在眼里,实在是咎由自取。
·再亲也得有度
国强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经验丰富。有一天,某民营企业的王总想挖他,许之以丰厚年薪。王总是国强的大学同学,多年来两人私交甚好,他对国强说:“你先当我助手,半年后我向董事会提议你当副总,问题应该不大。”来到民企上班后,国强一时难以转换身份,人前人后地喊王总为“小王”。王总碍于同学情面,一直没好意思让他改口。对待王总身边的工作人员,国强也习惯了以前的领导做派,吆五喝六,弄得对方很不舒服。
有一次,秘书正在打印一份议案,国强看见了,觉得其中一处不妥,要求秘书改掉。秘书说是王总签署过的,不好改。国强大怒:“你改吧,我会跟小王说的,他会听我的。”王总一直认为国强还没适应新环境,慢慢会改变的,但在一次职工大会上,他正兴致勃勃地布置工作,国强突然打断他,认为某工作不切实际,必须取消。当时,王总差点爆发。会后,王总把国强叫到办公室:“老哥,你得维护我的权威,咱们虽说私下里是朋友,但公司毕竟是公共场合。”国强默不作声,心里暗想:“这么多年的铁哥们,现在倒要和我分清楚上下级。”此后,国强依旧我行我素,总改不掉把王总当做小兄弟的心理,多次弄得王总下不了台。
半年后,王总遗憾地告诉国强:“董事会未通过你当副总的提议,我爱莫能助。”国强大怒:“是你不想让我干了吧,骗子!”从此,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国强至今都没有弄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和领导的关系再亲密,也要分清场合,尤其不能在公共场合损害了对方的权威,否则只能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