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2012-04-29 00:00:00史峰
妇女生活 2012年1期

小孩子做事,判断失误的时候很多。作为家长,该怎么办?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判断并加以改正,我觉得这比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暑假期间,我和儿子回了一趟乡下。傍晚时分,我们一起到小树林里捉蝉——这时正是幼蝉打洞准备钻出地面的时间,不过它们会首先掘开一个黄豆粒大小的洞口,然后耐心地待在里面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才会把洞口“扩建”得比自己的身体略大,然后钻出地面,爬到树干上蜕壳。

儿子不懂这些“玄机”,只顾低着头寻找,看见一个蝉洞就激动得大喊:“爸爸,我发现蝉洞了,里面肯定有蝉。”说完就动手挖了起来。

明显是判断失误,洞口那么大,说明蝉早就爬出来了——我刚想笑话儿子笨,突然一转念,何不让儿子自己挖开看看呢?只有他自己在大洞里挖不到蝉,才会明白大洞是空的。与其嘲笑孩子判断失误、笨,不如先让他失误几次试试看。

想到此,我站在一旁看儿子用手挖洞。他挖到了洞底也没挖到蝉,便自己放弃了,站起身来一脸沮丧。

可是很快,儿子的眼睛又亮了,原来他又发现了一个大洞。于是儿子又满怀憧憬地跑过去挖了起来。结果,忙了半天又是一无所获。

儿子接连挖了四个大洞,都没挖到蝉,彻底失望了。不过,他也据此得出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爸爸,我发现大洞里面是没有蝉的。”我心里暗暗感叹:真是实践出真知啊!但我假装不知,问儿子:“蝉会藏在什么样的洞里呢?”

儿子想了想:“反正大洞里没有,得寻小一点儿的洞吧?”儿子的寻蝉思路在正确判断指引下,终于有了正确的方向。

接下来,儿子再看到大洞理都不理了,专心致志地寻找“小洞”。

终于,儿子发现了地面上一个黄豆粒大小的洞口,急忙喊我:“爸爸,我发现了一个小洞,不知这里面有没有蝉?”我一看,那正是藏蝉的洞,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儿子里面一定有蝉,而是让儿子挖挖试试。儿子蹲下身,摆好架势要挖,谁知手指刚碰到洞口,原来黄豆粒大小的洞口一下子塌陷成了一个大洞,儿子惊奇地叫了起来:“爸爸,这里面有蝉,你快来看。”

我定睛一看,洞里果然有一只蝉正挥舞着前爪往上爬。儿子看准机会,伸手捏住了蝉的前爪把蝉拎了出来——这是儿子成功捉到的第一只蝉。

“爸爸,原来蝉真是藏在洞口小的洞里。我明白了——洞口大的洞都是已经出过蝉的洞,所以里面是空的。”儿子不仅学会了判断,现在还懂得了推理,我不禁暗自欣喜。

接下来,儿子按照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寻找小洞上下工夫,于是,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好多蝉被儿子从洞里捉了出来。从最初的判断失误,经过思路转变后,儿子得到了正确的判断,一下子变成了捉蝉高手——捉蝉的过程,正是儿子判断力形成的过程。

孩子任何一种判断力的形成,恐怕都是这种模式,即“基于失误形成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一天,吃过晚饭,儿子要下楼找小朋友玩。

我跟儿子说:“过会儿爸爸可能要出门办点儿事,不在家。”

儿子说:“那我就在小区大门口等你回家。”小区大门口是我外出回家的必经之地,儿子决定在大门口等我,这个想法显然很聪明。

儿子下楼去玩了,我却因为意外的原因没有出门办事,一直待在家里。儿子在楼下玩了两个小时了,还没回家。我于是下楼去找他。天已经很晚了,我在院子里寻了半天也不见儿子的踪影,儿子去哪儿了呢?

我忽然想起儿子说过要到大门口等我——这家伙,是不是还在大门口“傻等”呢?想到此,我急忙来到小区大门口,果然发现儿子正坐在门口的一个石礅上翘首以盼。

唉,儿子又“判断失误”了,认为我出门至今没有回家,殊不知我一直待在家里呀!

我刚要喊儿子快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何不让儿子再等一会儿,让他彻底尝尝“判断失误”的苦头呢?只有失误过,才会让他形成正确的判断。

于是,我躲在暗处陪儿子又等了半个小时。我发现,儿子渐渐等得有点儿焦躁了,最终站起身来向家里走去。我急忙抄近路赶回家等他。

儿子走到楼下,发现家里亮着灯,知道家里有人,于是飞身上楼。我给儿子开开门,故意问:“咋这么晚才回来?”

儿子说:“小朋友们都刚刚回家的。”我知道儿子这是不想让我知道他在门口“傻等”的事,我也不揭穿他。不过,从那以后儿子再没做过类似的傻事,假如在小区大门口等不到,他会跑回家看看,有时候还会托别人给我打电话——我想,要不是有过一次“傻等”的经历,儿子恐怕不会有这种正确的“等人”思路。

因为孩子是孩子,所以他们的判断难免会出现失误。但失误并不可怕,而是孩子必须经历的心智成长的过程,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的失误,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失误;失误更不是孩子笨的表现,而是孩子判断力形成的基石。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