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至今,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已走过近150年的历程。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面对英语语言的全球本土化发展,重新审视我国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本文将在当前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重点探讨我国当前英语教育的不足,指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就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当前英语教育的不足
1.强调标准化英语教学。我国英语语言教学,主要采用以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线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播,强调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机械模仿。以语音教学为例,多数教师和学生以英美人英语发音为标准,部分师生甚至认为语音语调就是衡量英语口语的唯一标准,忽略了语音是话语者身份的体现和自身文化背景的表征。就英语写作教学而言,我国很多英语教师对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很敏感,过分地强调语言的标准性及准确度,对作文的批改完全是停留在纠错层面。这种做法虽然注重规范的语言形式,却忽视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另外,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要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单纯用英语来思维,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母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无法回避的事实,无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努力,一般都无法获取和本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
2.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入。人们过分强调外语教育的工具性,淡化了文化层次的教育,甚至忽略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英语教材内容上看,当前我国英语教材中的语料以英美社会主流文化为背景。与我国本土文化有关,介绍中华民族风土人情的、反映中国现实的课文实属凤毛麟角。教学语料的文化选配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能完全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众所周知,语言输入和输出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缺乏的两个方面,没有输入不可能有输出。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和学生的一个重要信息源,本土化背景语料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都变成了单向、被动的交际者,即在跨文化交流中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或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没有意识和能力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很多英语教育研究者称中国英语教育中的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我国英语教育转向的几点建议
1.师生需转变跨文化交际观。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习者理解他人,更要用外语来表达本土文化的现象和事物。刘世文主张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跨文化经历中良好的感受和信仰,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行为技巧为基础。从丛指出,跨文化交际决不仅仅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而有还要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实施“文化影响”的内容。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成功交际更为重要。事实上,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时影响成功交际的原因并非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是出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识而产生障碍。
因此,师生需要确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化互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建立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为了达到该目标,教师首先需带动和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用中国文化内容充实英语课堂,力求体现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课堂内外跨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加强对我国文化的学习,以及提高并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适时输出我国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还要深化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本族文化的不断反思,并将本族文化与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以及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造就交流的国际化,并能限制英语的侵蚀性,避免对我们本土语言和文化的损伤。
2.教材需要融入本土化语料。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是成功学习该语言的必要条件。若在外语学习中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了本国文化,则会得不偿失的。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材是学生获得语言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了提高外语教育质量,教科书和教材应包含三类文化信息:(1)母语文化材料。以学习者本身的文化作为内容;(2)目的语文化材料。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3)国际性目的语文化材料。以世界上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材内容。而我国现行教材中的大多数语料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缺乏其他国家的文化因子,更缺乏中国文化元素。
因此,我们提倡在英语教材中融入我国本土文化语料。首先,英语教材不要局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应加大优秀外国文化比例,建议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都纳入其中。其次,有关我国本土文化内容的融入,不仅要保证数量,而且要筛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历史人物、诗词歌赋、传统典故、经典国粹等。再次,可以选择本土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国英语”,如儒家思想、气功、道教、与时俱进等等,提高中国学生的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能力。融入母语文化背景的语料有利于外语学习。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而言,以母语文化或学习者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目的语语料能够使学习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感,降低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Ellis和Robinson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熟悉语料的文化背景,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将得以激发。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处理此类语料能够减少学生在处理信息输入时的意识分流,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提高外语学习效度。
3.英语教学理论本土化。Kumaravadivelu在其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框架中,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三大原则”,包括具体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其中具体性是指语言教师的教学理论构建应针对特定的文化环境、特定的教育机构和体制、特定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学习者;实践性强调理论来自于实践;可行性指教学实践不仅受制于课堂内的因素,还收特定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外语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热衷于追随国外的一些所谓的新理论,但研究成果很少对实际的外语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更缺乏直接针对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探讨。我国的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教育者应结合我国国情、现状和地域特色文化,深入剖析和阐释我国学生的行为与认知。在方法论层面,我们需要探讨英语教学方法与英语教学目标的关系。英语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要在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学习者的特点,师资水平和其他教学环境,探讨和设计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在引介国外有关英语教育和教学理论时,必须处理好“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外来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
我国因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一,教育工作者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探讨和发展适合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教学理论。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根据国情、教情、学情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不应片面盲目地引进国外的一些外语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推广。此外,鼓励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发理论,反映了对英语课堂多样性的肯定和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的尊重。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理论,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对英语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打破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Anderson,J.R.Learning and Mem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New York:Wiley,1995.
[2]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Kumaravadivelu, B. Beyond Methods: 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4] Medgyes, P. Native or non-native: Who’s worth more?. ELT Journal, 1992 (4).
[5] Robinson, P.Task Complexit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 2001(4).
[6]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
[7] 戴伟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外语界,2009(5).
[8] 刘友桂,何高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究.外语电化教学,2010.
[9] 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4).
[10] 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界,2005(6).
[11] 杨忠.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外语学刊,2007(6).
[12] 张正东.探讨我国英语课程的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05(9).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