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

2012-04-29 00:00:00汪明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对于人来说,在他的人生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恐怕是幸福完满的人生。而幸福完满的前提是什么呢?当然是健康。没有了健康,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多的智慧都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有人说健康是金,而其实健康比金更重要,金还有价值,而健康是无价的。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却在用今天的健康赌明天的幸福。据调查世界上现在的人口,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也就是说有90%的人都不是健康的。而对于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出现实的严峻性。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遗传、环境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

在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内涵

健康之含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的说法: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的总称和具体内容。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有健全的心理活动,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均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1]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

身体的健康是:躯体健康是指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机能的正常。它是其它方面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能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去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在工作、家庭、学习、娱乐、社交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2]

道德健康:道德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与升华,是个体依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道德的最高标准是“大公无私”。道德的基本标准是“利人利己”。道德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健康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其特殊性决定其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特点,它具有健康教育的功能。

1.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从1979年到1995年连续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测试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耐力素质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一直呈下降趋势;柔韧性素质和肺活量也有所下降。另据《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23日报道: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小学生占14.8%,初中生占44.20%,高中生占61.25%,高考学生体检合格率仅占15%,参加体检受限人数有上升趋势。[3]而出现这样的原因其实主要因为学生运动太少。

而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要通过“做”、“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活动研究相关主题。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比如参加劳动技术教育,学生的身体会变得更加的矫健和灵巧;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学生会更加的活跃,也会更加的生龙活虎。

2.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的健康是心理的完善状态。健康的心理应包括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责任心、爱心、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等品质以及包容和宽容心、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大,导致了中学生许多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自杀、网络及游戏成瘾、情绪失常等,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资料测试发现: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中有35%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率为60%-70%。[4]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与快乐的,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挫折感,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本领,在“玩”中体验成长,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避免学习的焦虑,精神的抑郁,情绪的失常,让学生过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3.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健康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能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去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在工作、家庭、学习、娱乐、社交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活动,强调的就是交流、合作等。孩子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在主观意愿的驱使下,结合老师等的指导,会努力与人交往、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同学间的关系会更加变得融洽。通达的交往形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需要搜集材料。学生搜集材料时,往往发动以小组的形式,多渠道、多方面进行搜集,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查阅、访问相关人士、发放调查问卷等。许多活动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且许多的活动也需要和外界联系、沟通,这样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同学的品格,形成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谦逊态度,习惯与他人合作的民主方式,养成集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社会适应的健康。

4.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其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探讨的本来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其对于学生道德健康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以其实践性、自主性,让学生在“做”中了解做人的道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言称的那样:“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因为没有自主的探究体验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可能知人认事,不可能对人、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以为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变原有道德教育单纯的认知学习,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5]这种深度学习,影响到学生的整个生命,并以深刻的方式改变着他们超越智力之外的东西,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

1.树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健康教育观

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首先必须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具有健康教育观,能够了解健康的内涵,心中时刻装着四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样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才可以更好地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给予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目标

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也就是说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身体健康的目标、心理健康的目标、社会健康的目标和道德健康的目标。在活动之前就要预先想好,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健康观念。这样活动中才会不时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教育。

3.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其实还有一些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比如心理健康课、健康教育课、体育课、品德课等,可以将这些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这样既可以促使这些课程的改革,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也可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可以说事半功倍。

总之,健康的人生,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通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教育功能,我们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段旭光.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刍议.辽宁师专学报,2007(4).

[2] 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河北交通科技,2006(4).

[3] 杨志贤.论新健康观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广西教育,2003(1).

[4]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教育参考,2003(7-8).

[5] 郑国祥,田小琴.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9).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