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障碍,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及影响后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心理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比生理疾病更危险、更可怕。体育心理障碍,即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心理反映,其受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同时,教师及学校也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这不但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也是家长心中的一个“结”。尽管全社会都在试图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缓慢,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仍很艰难,这一问题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2)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身材高而体重较轻的“豆芽型”;身高一般而体重较重的“肥胖型”;身高、体重与同龄人相比都较低的“矮小型”。另一方面,学生在心理上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运动技术水平低,在学习动作时不敢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体育的学习。
(3)对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学生在体育课中最初建立的是“玩”的概念,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好学的,认为身体锻炼与否,效果都差不多,课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有些学生怕苦、怕累、怕脏,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在操场上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好玩、开心”,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门需要进行系统学习的课程。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体育器材少,场地设施简陋,体育课当然也就不受到重视。
(4)意志不坚定。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的限制,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控制力不强、情绪易急躁、遇到挫折灰心丧气等。从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看,他们的心理压力承受力要比成人弱,如果内心的压力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一旦遇到负荷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就会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产生恐惧紧张、自信心不足等消极情绪,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很难战胜面临的困难,从而难以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心理障碍形成的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收入分配、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都会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乘虚而入,在我国文化生活领域中四处蔓延,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心灵健康。尤其是对那些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更易产生迷惘冲动、是非不分、盲目崇拜等不良心理,进而影响着他们对体育价值的正确认识。
(2)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中学教育仍围绕着升学这根“指挥棒”在转,忽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为其他学科让路,有的学校甚至将体育课直接换成了文化课。这就使一些教师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基础,也没有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一旦碰到困难,极易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家长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其个性品质、学识水平等都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
(3)教师的因素。由于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师言传身教的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教法、师德仪表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仪容仪表等对学生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手段单一,讲解抓不住重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不公平,对学生挖苦讥讽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消极、注意力涣散等心理障碍。
二、解决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对策探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就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目的的教育,努力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动机是推动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是不行的,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要有坚强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意志品质既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越能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圆满完成体育教学中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之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集中注意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意志力、竞争力等,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内在动力。如在学习跨栏技术时,由于担心碰栏或摔倒,学生常在跨栏时会出现减速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针对这种恐惧心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顽强地去面对,树立必胜的信心。同时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技术的学习,从而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
3.加强体育课的组织和教学
(1)重视示范与讲解。示范与讲解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讲解言语要简练、清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鼓励性,能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示范动作要自然、准确、优美,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掌握动作的要领,边示范边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练习中要有意识地让那些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去示范,当这些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些技术动作时,就能很快地消除其他学生的心理忧虑,大大增强了其他同学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2)加强帮助与保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信心,增加学生的安全感,从而有效地消除其恐惧心理,加速动作技术学习的进程。在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教师尤其要加强保护和帮助。在保护下进行练习,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即使练习动作失败了,也会马上投入到下一轮的动作练习中,从而有利于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进行保护和帮助时,要注意掌握好“放手”的时机,一方面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内容力求多样化。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学校场地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如开展体育游戏、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体育舞蹈等,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心理耐挫力。
(4)运用代偿作用促进学生自我心理调节。所谓代偿就是在某一方面不能取得成功时,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其他方面发挥所长,取得成功。对有体育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利用代偿的作用,加快自我心理调节,从而从挫折的困境中尽快走出来。如有的学生上肢运动功能较差,完不成单双杠的练习,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其优异的下肢跑跳表现来调节其心理平衡。
总之,要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运动能力,这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等体育心理障碍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李庆华.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魅力中国,2010(7).
[3] 魏相博.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及排除.甘肃科技,2010(10).
[4] 苏雄斌,苏红珍.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现状及对策.体育科技,2003(1).
[5] 丁素琴.怎样克服学生上体育课产生的恐惧心理.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6] 魏润俊.体育课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其克服方法.中国学校体育,1999(3).
[7] 陈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治疗.中国校医,2004(2).
[8] 吴尚.论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