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

2012-04-29 00:00:00周鸿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期

一、研究现状

1.研究时间与主题分布

学生负担[1]曾一度成为国人关心的焦点、学人研究的热点,如今其虽不在风暴中心,但依旧困扰社会各界。为寻求进一步的解决之道,有必要对前期有关学生负担的研究做一个梳理。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CNKI上的核心期刊文献(指以CNKI为平台,文献检索时间限定在1981—2010年,匹配为精确,查询范围是教育与社会类的核心期刊,检索项是主题,检索词分别为学生负担、学生学业负担、学生课业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203篇,二是谢利民教授的有关学生负担的3篇文献,共206篇。文献分布的详细情况:主题为学生负担、课业负担、学习负担和学业负担的文献分别为75、86、29和16篇,主题及数量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在206篇文献中,剔除主题是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中的部分无法判断发表时间的文献(其数量分别是3篇和10篇),其余文献的具体主题和发表时间具体情况分布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

(1)研究主题以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为主。从文献上看,人们对学生负担界定主要有四种:学生负担是课业负担,或学业负担,或学习负担,或学生负担。于是产生学生负担、课业负担、学习负担和学业负担等四种不同的研究主题。但从文献统计的结果看,主题为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的研究为主,在206篇文献中,学生负担为主题的文献75篇,占文献总量的36.4%;课业负担为研究主题的文献86篇,占文献总量的41.7%。

(2)学生负担研究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从文献上看,学界对学生负担大规模研究集中在两个时间段,界点是1994年和2000年,其标志分别为:1994年十一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0年教育部长电视讲话《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1994年之前,尽管学生负担问题较为突出,但未引起学界重视,如1981-1993年间有关学生负担(主题或为学业负担、或为课业负担、或为学习负担)的文献不多,仅有6篇,约占总文献的2.9%。在文件和讲话出台之后,学界才开始大规模研究学生负担问题,1995年相关研究文献达19篇,2000年达72篇,这些研究大力开展与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

(3)学生负担研究逐渐细化、精确化。在所查询到的206篇文献中,学者们倾向于以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作为研究主题,其论文分别为75篇和86篇,约占文献总数的36.4%和41.7%。尽管如此,但从文献分布上看,学生负担问题的研究已逐渐细化、精确化。在1993年及其以前,学者们比较倾向于研究学生负担,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学业负担和学习负担,但课业负担未涉及;在1994和1995年期间,学者们主要研究学生负担或者课业负担,而未涉及学业负担和学习负担;在1996~1999年,单一的研究主题有所突破,开始细化,研究主题分别出现了学生负担、学业负担、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尤其是最近五年,研究主题发展呈多样化、均衡化的趋势,课业负担、学习负担和学业负担的研究主题比重不断增加。

2.文献期刊分布

在206篇文献中剔除主题是课业负担和学业负担中7篇无法判断其期刊来源的文献,有199篇文献可以查询其期刊来源,分布较广且不均匀,但主要还是以《上海教育》、《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期刊为主。

各期刊关注的焦点不同,但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学生负担的研究主题分别有学生负担、学业负担、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除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是所有期刊都关注之外,其它的关注焦点因期刊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期刊关注的焦点具体情况如下:对所有研究主题都关注的期刊主要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科研》和《上海教育》;上述十一种期刊都关注的主题分别是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受关注程度最少的是学业负担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对其关注过的期刊只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和《教育科学》;主题为学习负担的研究文献受到的关注程度次之,除了《教育研究》、《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和《中国教育学刊》对其关注较多之外,其它期刊对该类主题也只是偶尔关注一下。

3.研究人员分布

在符合条件的206篇文献中,剔除无法判断作者身份的文献25篇(无法判断作者身份的文献数量详情:课业负担16篇、学生负担8篇、学习负担1篇),有效文献共181篇。根据文献中作者工作单位,将其身份划分为: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指那些能够判断其身份,但不属于教师、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热心人士,如记者、作家等)等六大类,然后按照这六大类标准对文献进行统计(详情见表5、表6),发现文献作者与文献主题、数量之间、期刊的关系有3个特点。

(1)教师是研究学生负担问题的最主要群体。学生负担问题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但对其进行研究的人群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其中教师群体所发表的论文共121篇,占文献总数的58.7%。在教师群体中从事学生负担研究的最多是大学教师,其文献数达73篇,占35.4%。

(2)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是学生负担研究的主题。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但从文献统计上看,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六种不同身份的研究者所发表的文献中,关于这两大主题的文献占其发表的文献总数半数以上,其百分比分别是89.5%、82.8%、63%、70.8%、95%和87.5%。

(3)不同身份作者发表文献的期刊渠道不同。身份为小学教师的作者发表文献的主要期刊渠道是《上海教育》,其次是《天津教育》;身份为中学教师的作者发表文献的主要渠道是《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和《当代教育科学》;身份为大学教师的作者发表文献渠道比较多,各种期刊均有涉及;教育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发表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当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和《上海教育科研》;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发表文献的主要渠道是《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其他身份的作者发表文献的主要渠道是《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和《上海教育科研》。

二、研究进展

学生负担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内涵、成因、减轻的方法等方面。总体而言,以2000年为界限,相关研究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

1.学生负担内涵研究

学生负担的内涵及其结构的研究一直比较少,大多数研究并未对学生负担的内涵进行界定就直接进入主题的论述,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有限研究中,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据表2可知,2000年之前,将学生负担主要界定为学生负担和课业负担。邬志辉认为,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与责任[1]。毕恩铭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指学生在完成一定课业的一种心理感受,它的评价标准不是以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度及诸多不良症状(如学习无兴趣、厌学、考试综合症等)为依据来评定的[2]。

2000年之后,研究者将学生负担主要界定为学生负担、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且在2005-2010年期间有三分天下之势,对其内涵的研究开始系统化、细致化、深入化。秦玉友等人认为,从负担的性质看,学生负担可分为身体负担、智力负担和非智力负担;从负担的内容看,学生负担分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负担和教学内容之外的负担;从负担的时间看,学生负担分为单位时间内的总学生负担和时间序列排布中的学生负担;从负担的主体看有身体负担和其他主体的负担[3]。肖建彬认为,学习负担是人类个体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在对人类经验吸纳、加工以认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此而消耗的生命。体验是主观的,消耗(生理、心理、时间)则是客观的[4]。褚远辉等人通过研究学生课业的构成要素,发现学生课业要素与负担在五育、具体课程、学生个体的承受阈限与能力、地区和学校上分布是不均衡的[5]。

将学生负担界定为学业负担的极少,其中还出现了争论。刘合荣认为,学业负担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承担的课业任务(课业负担)、学习职责、学业竞争压力、身心发展代价和生命成本付出[6]。鲁林岳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课业负担是指学生为完成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的学习任务所产生的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课程学习使身心所承载的负荷超越个人的承受能力范围;心理负担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负面情绪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是指维持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所需的经费支持[7]。刘永和认为,经济负担与学业负担是两回事[8]。

2.学生负担成因研究

学生负担成因研究,以2000年为界限,前后呈现不同的特点:2000年之前的研究总体是一种粗放型的研究,2000年之后的研究是一种综合化、深入化的研究。

2000年之前的研究认为,学生负担成因概括起来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1)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成为学校办学的评价指标、指挥棒;(2)课程体系老化、教材内容偏深、偏难;(3)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4)部分教师素质不高;(5)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学而优则仕、苦学等;(5)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6)辅导材料繁多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研究者们着重强调的。

2000年之后的研究是建立在2000年之前的基础上,是一种综合化、深入化的研究。(1)不再孤立看待学生负担问题,而是综合考虑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负担的影响。石欧认为,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责任分担失衡,导致学生负担过重[9]。(2)站在教育之外,看学生负担。张光斗认为,就业岗位的数量和用人要求等因素使得学生负担过重[10];罗建河认为,教育与就业发生紧密的联系之后,生存压力通过既定的教育制度(包括考试制度)转化为学生的课业负担[11]。(3)历史地看待学生负担问题。范国睿认为,尽管造成不同历史时期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在不同时期又有其独特的社会原因[12]。(4)联系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未彻底解决,丁钢等人认为原因在于课程改革不够深入[13],沈祖芸认为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理解[14]。

3.学生负担减轻方法研究

对学生负担减轻方法的研究,在2000年前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00年之前,有关学生负担减轻方法的研究多是从教师、教学、课堂着手;而2000年之后的研究则是多角度出发,系统思考。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贯穿始终:近三十年学生负担减轻方法的研究都强调教师在减负中的作用,而且2000年之后还特别强调校长是学生减负的重要责任人。

2000年之前,学生负担减轻方法的研究多是侧重于研究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立足于课堂来减负。教学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内容等方面来减负,林烈真等认为,优化教学过程是减负的关键[15];丑荣之认为,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可以减负[16];黎世法认为,异步教学过程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17]。

2000年之后的减负方法研究是多角度出发、系统思考,既考虑教师、教学、课堂等因素减负作用,又考虑到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等因素对减负的影响。张伟江认为,必须综合长效治理减负问题:深化课程改革,从源头上“减负”;深入进行中小学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从导向上“减负”;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努力满足人们群众对各级各类优质教育的需求,从根本上“减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效能上“减负”[18]。徐志伟认为,减负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堵”“疏”并举、标本兼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从基础看进步的发展性学校评价制度;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校形成“减负”共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领社会、引导家长,使学校的减负策略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和认同。避免造成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的被动局面[19]。逢超认为减负必须切实依靠广大中小学生[20],唐海海认为,使学生乐学,善学是“减负”的根本出路[21]。

三、学生负担研究趋势

近三十年学生负担的研究,推动了人们对学生负担的认识,引起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减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减负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纵观近三十年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欲科学地解决学生负担问题,未来应当在学生负担内涵、学生负担的合理标准、学生负担产生原因以及学生负担的时代性等方面加强研究。

1.学生负担内涵研究

尽管学者们很热心于学生负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并未弄清学生负担的内涵,致使出现了学生负担、学习负担、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四个不同的研究主题。虽然四个主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我们认为学生负担可以涵盖学习负担、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学习负担与学业负担最终都是通过课业负担来承载,学生负担核心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课业负担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有研究者认为课业负担是主观感受,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会产生下面的疑惑: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课业负担对每个具体的学生个体而言,过重还是正合适抑或过轻,是不同的,何来课业负担过重的说法?!所有这些问题无法澄清,致命之处就是学生负担内涵不清。欲科学解决学生负担问题,加强学生负担内涵研究是该研究的首要任务。

2.学生负担合理标准研究

当前学生负担研究尽管主题不同,但论调几乎是一致的:负担过重。判断一事物过重或过轻是离不开一定的标准,超过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断定其过重;而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称其过轻。但纵观现有的文献并未发现学生负担合理的标准具体是什么,既然标准都不清楚,又是如何知晓学生负担过重?!欲知学生负担是否真的过重,就必须加强学生负担的合理标准的研究,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条件。

3.学生负担产生原因的研究

对症下药是成功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学生负担问题的科学解决必须详细知晓其产生的原因。但学生负担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的不利因素,若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可以经过努力去改变;但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就不一定能够靠主观努力所能改变。所以我们准备解决学生负担之前,必须弄清楚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否则可能会出现缘木求鱼,无法科学解决学生负担问题。尽管目前学生负担的解决之策的研究比较多,但多数只是泛泛而谈,并未专门针对某个原因而提出某种解决之道,使得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不足。如有研究者提出政府部门在减负过程中在加强学生作业量的控制方面要有所作为,这样的解决策略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我们认为作业量是教师的专业自主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来布置,如果政府部门介入,有越俎代庖之嫌,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学生负担问题,反而会降低教育质量。欲科学解决学生负担问题,就必须改变当前学生负担产生原因的粗放式研究,而应该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4.学生负担的时代性研究

学生负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提出解决之道,但结果是“像皮球一样,越拍越高”,从未销声匿迹。尽管都是学生负担,但每个时代的学生负担是不同的,带有时代特点。现今的学生负担与以前的学生负担相比,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产生原因方面均有不同,尽管以前的解决问题的方面对今日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不能将其直接套用,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方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关于学生负担的深层次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1).

[2] 毕恩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学习心理学探析.山东教育科研,1996(1).

[3] 秦玉友,陈旭远.学生负担结构论.上海教育,2007(07B).

[4] 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其合理性原理.教育研究,2001(5).

[5] 褚远辉,尹绍清.从学生课业要素及负担的不均衡性看“减负”.现代教育管理.2009(9).

[6] 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理性的事实判断与缓解策略.教育实验与研究,2008(5).

[7] 鲁林岳.综合辨证论“减负”.教育研究,2007(5).

[8] 刘永和.“减负”不能这样“综合”.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9] 石欧.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

[10] 张光斗.高考瓶颈与中小学减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11] 罗建河“减负”政策的限度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12] 范国睿,历史地全面地审视“减负”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0(6).

[13] 丁钢等.“减负”大家谈.上海教育,2004(11A).

[14] 沈祖芸.“过重”负担来源于“额外”.上海教育,2005(04A).

[15] 林烈真.优化教学过程是减负工作的关键.教育评论,1995(5).

[16] 丑荣之.减轻学生负担的断想.山东教育科研,1995(4-5).

[17] 黎世法.谈异步教学过程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性.北京教育,1994(11).

[18] 张伟江.加强综合长效治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人民教育,2005(5).

[19] 徐志伟.绍兴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20] 逢超.减负必须切实依靠广大中小学生.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21] 唐海海.使学生乐学,善学是“减负”的根本出路.教育研究,2000(9).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