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作倦怠是近几年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工作倦怠是一种包含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三个维度的综合症候群。由于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国内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索出现了思辨性虽强但实证性支持不足的状况。
在Maslach和M.Leiter绘制的假设模型中,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等信念力量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心理能力[1],对自己有着积极信念的教师会经历很少的压力和倦怠症状[2],鉴于此,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能忽略自我概念这一重要变量。人的自我概念系统中,由一系列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自我图式组成的部分被命名为职业自我概念。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是在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中形成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本研究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职业自我概念为研究切入点,深入探索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明确职业自我概念各个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强度和方式,为基础教育教师工作倦怠这一现象的预防提供一个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一、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在广东的潮州和揭阳两市共12所中小学随机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被试的小学教师共69人,初中教师共86人。
2.研究工具
(1)教师工作倦怠问卷
该问卷是由Maslach等人于1986年专为教师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MBI—ES),包括22个条目,分别评价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1)情绪衰竭;(2)非人性化;(3)低成就感。经检验,本研究的MBI数据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82,内容效度在0.734~0.865之间。
(2)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量表
该量表由颜桂2008年编制,包括26个条目,采用4点记分的方式,包含师德、胜任、自我接纳和人际4个维度,经检验,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数据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内容效度在0.702~0.813之间。
(3)数据管理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0.0作为数据录入和统计工具。
二、结果
1.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检验了教师职业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1,相关非常显著。各个具体维度的相关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除了师德维度与情绪衰竭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外,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2.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工作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以教师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考察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以对它们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职业自我概念的自我接纳和胜任维度对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和自我接纳维度对工作倦怠的非人性化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胜任、人际和自我接纳维度对工作倦怠的低成就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些变量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的解释率分别为13.1%、15.4%和37.0%。
三、讨论
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研究把职业自我概念作为教师的一种自我评价指标,并假设其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除师德维度外,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其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职业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的程度越低,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4]。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职业自我概念的不同侧面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表明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维度中胜任、自我接纳和人际维度对其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具有不同的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高胜任感、自我接纳感和良好的人际可能有助于缓解其职业倦怠。具体如下:
1.职业自我概念对低成就感的预测力较高
胜任、人际和自我接纳维度对低成就感的解释率为37.0%。由于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更多地依存于工作情境变量(如工作压力、群体影响等),而非个体特征变量,而低成就感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在工作中的互动以及其后的态度改变上,教师的个体特征可能会起到更多的调节作用,因此,低成就感具有较高的预测力。
2.自我接纳维度对工作倦怠各个维度均有预测力
自我接纳维度主要涉及对自身积极消极特征的接纳度,反映了教师对自身现状的理解。不同的职业类型拥有各自不同的职业特征,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当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教师工作的进行时,或者当工作无法按照教师理想的状态去发展和进行时,自我接纳度高的教师并不会怀疑否定自己,仍有信心去克服困难[5],这就有利于抵御工作倦怠。
另外,职业自我概念的人际维度主要涉及对工作中人际交往的认知。由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纽带,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人际维度与教师的非个性化(即待人是否消极否定、麻木不仁)是密切相关的,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成就感高低,因此,可以解释研究发现的人际维度对教师非个性化和工作的成就感的预测力。
胜任维度主要涉及对自身是否胜任工作的认知。感觉力不从心的教师,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容易体验到疲劳,丧失工作热情,导致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本研究数据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研究还表明,师德和情绪衰竭不存在显著相关,师德维度没有进入工作倦怠的回归方程,说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感对其职业倦怠不具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师德指的是道德水平,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实中,低师德水平的教师会对工作丧失热情,出现工作倦怠,但高师德水平的教师存在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倦怠的情况也不少见。可见,希求通过加强师德教育来缓解工作倦怠的措施是有待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M.Leiter MP.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mout.Teacher bumout:A reacher agenda:295-304
[2] 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华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 鞠鑫.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刘晓明,秦红芳.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概念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5] 颜桂.基础教育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1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