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伴别人读书。当前极为普遍现象的陪读,其实质就是众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专职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行为,本文简析的就是这种陪读。
一、中学生家长陪读的成因分析
第一,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年来持续增长,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录取率高达70%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入大学门槛,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态势似乎难以撼动社会积淀已久的传统成才观和用人观。目前,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一所名牌大学、一所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然而,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只有800多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使得“一切为了孩子”的父母萌发了陪读的想法和陪读的行为。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使一些用人单位只注重文凭,上大学、拿高薪成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因此,家长要想使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就要把中学时期的基础打好,当然陪读就成了最好的监督方法。
第二,随着一些中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学生对待生活教师的管理应付了事,甚至溜出去通宵上网。家长担心孩子不认真学习,只好去学校陪读。学校后勤方面,虽然对学生饮食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家长和学生认为花了那么多钱饭菜并不合学生口味,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需要加强营养,在生活上需要给予照顾,因此陪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学校,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做法是“保尖子,跟主流,抓典型”,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落伍的学生,常常被忽视,学校在自觉不自觉中把这个“包袱”丢给了家庭,让家长加强监督和管理。
第三,父母担心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当孩子进入高中就读时,父母就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个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保姆”的角色。家长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惟一出路,为了能给孩子多挤出点时间学习,有些家长不光为孩子做饭,连叠被子、洗衣服这些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另外在上学的同时,还要让孩子腾出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特长班的学习。他们认为,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的现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四,学生独立能力较差,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不知所措,只知道跟父母求教。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事事都成了问题。另外,一些学生缺乏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室,吸烟、打架、斗殴、早恋等,这些情况让每一位家长都很担心,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陪读。
二、中学生家长陪读的弊端
第一,陪读与学校教育产生悖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陪读家长对孩子照顾周全,滋生了孩子的惰性,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因而没有了自觉性和责任感。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陪读弱化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家长一旦陪读,子女必然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因为在学校要用大量时间学习,回去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继续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和同学交流,长此以往与人交往的能力必然受到影响,不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的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必要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高尚品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如果子女没有脱离家长的保护,凡事都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以后走向社会则很难独立经受外界的困难和磨砺,很难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处事果断的良好人格品质。
第二,陪读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懂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上努力、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兴趣爱好或事业为代价坚持陪读,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达不到父母制定的目标,会觉得很对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病,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优秀的学习品质是学业优秀的必要条件。由于有家长经常在旁边监督指导,一些学生养成了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懒惰散漫、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一旦家长放弃陪读以后,这些孩子将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无所适从,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第三,陪读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那些家庭离学校较远的家长,为了陪读就要租房子,高昂的租金,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陪读需要父母花去大量的时间,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父母亲带来一些工作上不必要的麻烦。而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不惜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去专职陪读,更是无形当中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没有人去统计全国有多少陪读的家长,但是把这些陪读的精力用来为国家作贡献,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惜就在陪读的过程中浪费了。
第四,陪读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改革。学校有学校的体制、规范、原则,它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学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接受教育。如果学生不在其中,学校怎么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呢?父母的陪读,使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学生的在校时间少了,学校也就不能根据既定的目标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了,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然而并未见到多大的成效。原因是学校即使进行减负的改革,那些陪读的父母也会在孩子身上加重负担。学校的改革,终因陪读而成为一场梦。
三、解决中学生家长陪读的对策
陪读看似一个小问题,却折射出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整合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方面之力,用全方位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社会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要转变片面追求和推崇的“人才高消费”观念。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把高学历视为权衡人才的惟一标准,招聘员工时只看重名牌大学、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所以学生也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传统的人才观需要理性回归,不应以知识型、学术型人才来取代通用型、应用型人才,全社会应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不仅需要从大学校门里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实际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现阶段影响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教育选拔机制存在某种缺陷等,这就成为很多学生在外求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农村,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而重点学校又大多集中在城区,家长为了追求教育的质量,不可避免地为了学习而迁移。
第二,家长要调整好心态,对子女实施以正确的关怀和帮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身没有错,但过度地介入、监督和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毕竟学习能力的发展要依靠孩子独立思考来完成。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来说,陪读只能加剧其能力的弱化。如果家长坚持陪读到他们学业结束的“终点站”,其结果只能是使孩子的能力日益弱化,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家长要适时调整教育方式,注意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
第三,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面对业已成风的陪读现象,父母有责任,学生有责任,学校更有责任。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陪读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善后勤服务,千方百计加强学生管理,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学生逐步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魏俊杰.可怜父母心,城镇“陪读族”扫描.家教博览,2003(9).
[2] 今日中国“陪读”现象一览.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6).
[3] 南微.陪读之弊.上海教育,2003(23).
[4] 陈思.陪读是祸还是福.家庭与家教,2006(1).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