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是一个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员工或组织层面,较少涉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层面。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改进学校德育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征
心理契约最先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一般来讲,所谓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彼此期望达到的某一目的从而形成的心理协议。而心理契约理论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理论,无论何种形式的契约在其本质上都要求契约双方就彼此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达成一定合意。心理契约双方对于给予对方什么以及能否从对方获得什么等都有较为明确的期望。随着这种期望的合适度越高,所要达到的目标越明显,契约产生的力量就越强大,就越能使契约双方达到满意。
由于心理契约与正式契约不同,它的形成是建立在长期相互关系基础之上的,不是通过一次性的或较为短暂的约定就能达到目的,而且这种契约关系广泛存在于个人、群体以及组织等不同层面内部。在学校德育中,相对于制度规定等刚性约束而言,心理契约不像制度规定那样具有刚性约束而是一种较为软性的约束,因此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主观内隐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契约那样形成正式的文字记录,往往通过心理期望的方式深深隐藏于契约双方内心深处,借助激励、启发、诱导和感召等进行柔性管理。由此可见,这种心理期望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不同的体验和见解有时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之间的差异。
2.具有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一般而言,正式契约在内容、权利和职责等的规定方面都是确定的,不会由于契约一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期望,往往会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等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变动性,使诉诸内心管理的心理契约其具体内容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修订。这种动态变化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甚至破坏性的。
3.具有一定的能效性
能效性是进行心理契约管理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虽然不像正式契约那样具有刚性的外在约束,但心理契约的能效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形成心理契约之后,只有让契约的一方切实感受到组织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较好地履行义务,只有满足契约一方的心理期望才能从内心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契约一方觉得组织出现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公平、公正,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
二、心理契约与学校德育的适合性
1.从学生角度而言,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敏感性,易于接受心理契约
首先,当代青少年自主性普遍较强。他们富于批判精神,善于独立分析和思考,有时表现出对被动接受思想灌输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学校德育应该适应青少年对自主性的需求,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次,他们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当代青少年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被重视,自身的人格是否被尊重,自身的学习效果是否被认可,对这些事情普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些自主性和敏感性正好符合心理契约管理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在学校德育中,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对于调整学生的良好心态,保持固有的期望值,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从教育者本身而言,适当的心理契约可以弥补情感激励的不足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较为缺乏情感因素,对情感激励运用不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心理契约的存在无疑可以弥补情感激励的欠缺,因为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师生双方通过契约关系引导情感,并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心理契约建构的过程本身是学生道德情感成长的动力源泉。
3.从德育实效性而言,良好的心理契约具有导向与调控作用
在网络时代,传统德育的“刚性”特征正面临着部分消解,道德权威也同样可能面临被解构的命运。针对网络时代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否则可能造成网络失范行为。心理契约关系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积极帮助,可以重构道德学习背景,以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道德影响,也可以使学生被动的抵制不良信息的行为逐渐变为自己主动自愿的行为,并最终自觉以符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期望的方式去行动。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预期,构建学校德育的心理契约基础
由于德育心理契约是以双方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把握契约双方的心理预期就成为构建心理契约的切入点。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统一而不注重多样,导致手段单一,只重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心理预期的了解,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以至于德育工作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要构建德育心理契约,应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期望,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和教师的期望目标,建立自身的心理契约。同时,教师也应当构建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契约。当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期望形成交集并最大化,心理契约就有了构建的基础。
2.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激励功能,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积极的道德情感是人在道德知识学习以及道德实践过程中,因认同道德规范及道德现象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可以强化人的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构建心理契约,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获得情感支持的过程。心理契约一旦建立,双方就会在契约关系范围内规范情感,约束行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了诸如守信、利他、自觉等行为后给予及时肯定,使其获得行为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心理契约框架内的道德情感升华。
3.师生之间加强平等交往和对话理解,强化心理契约的纽带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德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也相差甚远,实质上在交往中并不对等。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从年龄、心理、知识等方面来看是一个成熟的主体。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是发展中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通过平等交往努力克服事实的不平等,使平等交往成为彼此间心理契约的纽带。
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德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为双向影响。在平等交往和对话沟通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加强对话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认可、尊重和关怀,使学生在良好心理契约关系的驱动下自觉地汲取知识、坚定信仰和进行道德体验。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德育心理契约载体
作为心理契约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其实践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通过师生的文化活动,将校园精神贯彻其中。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暗示、感染以及模仿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学生,由此在校园内产生一个巨大的心理场,对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着难以抗拒的效应。而且作为一种优秀的组织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和健康向上的活动日益成为德育心理契约的重要土壤。德育工作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教育者的道德期望不断转化为不成规章但学生能够了然于心的行为准则,在形成心理契约之后,可以不断促使学生与德育工作者共同遵守契约双方的承诺,由此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而校园文化中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道德自觉,强化其道德行为,以此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浦徐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8(2).
[2] 季常弘.运用德育心理契约 提升高校德育效能.现代教育管理,2011(3).
[3] 黎琳.论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广西大学学报,1997(6).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