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当今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作为信息时代人才的一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1]。在我国当今教育领域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信息技术将在课程结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新的视角和支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指导性文件。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政策与指导性文件都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如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提出要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室联通到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一名儿童能够使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2]。由于国家资金的保障,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迅速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进程中,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其起步并不比发达国家晚,国家积极倡导以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来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了保障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一些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室,购买了专门的开发课件的工具软件,为了保障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组建了教师电子备课室。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教学观摩比赛的常态化,一些学校还组建了综合多媒体教室,供全校师生示范观摩使用。可以说,信息化硬件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力度是较大的。
2.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教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科教师比较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近一半的教师基本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教学模式。而调查同时也显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不多,平时上课教室里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没有涉及。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方面,也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上等。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总体上处于一个较底层面。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培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从教师方面来讲,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从学生方面来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它涉及到基本的信息技术意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由于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等原因,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会出现间断性停顿的现象。
二、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1.加强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
我国正在进入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接入互联网,家庭的信息设备要远远优于学校的信息设备,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上的保障不足,主要是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障。近些年,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投资巨大,教师福利待遇、教学办公经费、教师培训费用等全部是国家财政投入,一些重点项目如“国培计划”也是国家统一推进与实施。当然,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关于这一问题,国家现在对教育的投入还在逐年逐步提高,并力争达到占GDP的4%。信息化教室是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前沿阵地。过去,一所学校只有一个或几个多媒体教室,这样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普通教室的信息化改造过程[3]。因此,要在各学校各教研组配备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备课室,以及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阅览室和计算机教室,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
2.注重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当前,各种规模与层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没有按常态展开,由于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的不足,以信息化环境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没有充分展开的有效环境,远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支持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得培训效应没有发挥到最大,而仅停留在一些优质课、公开课的层面上。只有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实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及家长的评价,主要通过不同层面的信息反馈来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状况等。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展开,因此学校也应加大此方面工作的力度。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心。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可以实施如下的策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建立适合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指导性策略;各级学校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建设”、“使用”、“培训”三方面进一步加强,通过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我们贯穿于每一课、每个教学设计、每项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我们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整合,不断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探究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3] 张帆.硬件建设与远程教育发展[EB?筑OL].http://www.edu.cn/yuancheng_jy_1723/20060323/t20060323_
86339.shtml.
[4] 李志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状况及对北京的启示研究[EB?筑OL].http://www.bjesr.cn/esrnet/site/bjjykyw/JYXXH/ZIYUAN/bijiao/0006b0013d394a41a.ahtml.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