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考试改革的创新机制

2012-04-29 00:00:00付慧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期

建立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的考试制度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和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准确把握多元评价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理论框架:多元评价体系的基石

1.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公开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指出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主要具有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智能[1]。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且每种智能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对个体而言存在着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部的差异,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即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普遍性、差异性等特征。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发展的、有差异的,并通过适宜的方式和适宜的程度对智力的组合类型进行辨别,使评价对象的优势智力领域获得证明和体现。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习、建构、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成长变化,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出来的动态因素,体现过程性和学生主体性。

3.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指出要从人性的角度关注受教育者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而这种需要正是实现“各自”的自我,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对个体需要和实现的尊重”,教育要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和悦纳所有高低不一的草木,不应当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高考制度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要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生相适配。

二、内涵解读:多元评价体系的三维特征

1.多元评价的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多元化”

多元评价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新课程提倡以校本课程为代表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这种多元化教育的结果必定是:不同类别、不同特色的中学为高考录取提供的教育评价依据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多元智能类型、多种发展潜能的学生在评价侧重点上具有差异性,同一智能类型的学生在能力表现上具有层次性。多元化的教育,满足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教育对多元智能个体需要和实现的尊重,体现了教育与学生的协调性;多元化的评价,符合多元化教育的要求,将为高考提供更加丰富、更为全面的依据。其次,“多元化”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亦重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个涵盖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多元化”。就评价性质而言,要坚持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就评价主体而言,既包括第三方评价,又包括学生自身和教师的评价;就评价内容而言,既包括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表现出来的,与学业多元评价有关的静态因素,还包括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的,与非学业多元评价有关的动态因素;就评价方式而言,既包括终结性、统一性、量性的评价,也包括形成性、个体性、质性的评价;就评价标准而言,既包括同类学校、同质考生的一致性,还包括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发展方向考生的个异性。

2.多元评价的本质是为评价对象提供最优化的发展契机

在传统评价研究中,研究者们也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也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意愿[3]。但在传统高考中,单一主体、单一方式、单一标准的学业成就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使得所谓的发展性评价在事实上体现的效果却是大一统的、终结性的、甄别性的评价;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评价成了一个外在于学生发展的,体现为唯一学业标准的存在物,所有学生都要尽力在同一学业领域中去切合所谓评价的标准,而自身的优势智力和潜在智能不能被发现。在多元评价体系中,采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而每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多元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预定某种智能、某个结果,而是将评价作为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用以发现和识别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和潜能,以便帮助个体获得发展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契机,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创造最佳的条件和机会,实现个体需求的尊重和满足。

3.多元评价的核心是教育的全人观

多元评价作为一种尺度,其核心是体现教育的全人观,主要表现为三层含义:首先,在多元智力理论看来,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因此多元评价体系要给每个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点,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自己生命的全过程,每一个智力领域的发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具有非同步性,所谓的优势智力领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存在不平衡的发展[3]。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看来,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多元评价体系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通过学生学习和自我构建的过程看到他们发展的潜在性,要“不忽略学生学习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再次,人本主义提倡对每个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价值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评价就要为每个智力领域提供可靠依据,使每个学生既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又找到自己的欠缺之处,从而协调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个智力领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要“不忽视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智能发展”。

三、构建原则: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和三维特征,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源自体系构建的多元化方向,涵盖基础教育的多元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等。基础教育的多元性是指基础教育为适应宽容社会、自由社会产生的多元化人才观的趋势而进行不懈追求,属主动多元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则要求评价能够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公平、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需求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多样性在主观意识领域的体现,属被动多元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的多元性是多元评价体系自身建立和发展的要求,是多元评价体系本身的属性。

2.发展性与自适应性原则

多元化更强调发展的理念,多元化自身是一个随着人才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多元化。多元评价体系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优化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教育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发展的结果。在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只有具备自适应性的发展能力,多元评价体系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观念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3.人本性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要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进程中就要确认并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坚持把人的教育需求放在首位,把“保障学生享有公平教育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作为体系构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元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原则具有以下含义:重视人的发展需求、体系构建的初衷和过程以人为中心、体系的应用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等。

综上所述,推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消除传统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人才观的诟病,推进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美]加德纳(Gardner,H.).多元智能新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现代教育理论研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 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5).

[4] 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 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 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2002(4).(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