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怎样才能让原本音乐基础薄弱、音乐听觉能力差的学生摆脱音乐非语义性、模糊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音响带来的心理恐惧,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来,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阐述自己的评价与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没问题”的学生有问题可问,使课堂教学流程严密而富有节奏呢?“追问”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有效“追问”的特点
“追问”和“提问”一样,都以互动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追问”的外部特征来看,“追问”具有一定的追溯性。“追问”由“原问”派生而来,乃课堂“提问”的“后续步骤”,它不仅来自“前问”,而且与“前问”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追问”可能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可能是对教学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纠偏。它以深入为方向,以思维走向为路线,是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化解教学矛盾,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状态,师生共同寻求知识的真谛,实现“再探究,再创造”的学习过程。
“追问”一部分是来自预设,更多的是来自课堂教学中的临时生成。因此,它不仅具有“追溯性”,还具有随机性,是教师处理教学中一些意外生成性矛盾、困惑、质疑、分歧现象与问题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诱导和启迪方式。
二、有效“追问”的原则
1.“追问”要有原点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让教师在学生探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促使教师调整角度进行诱导“追问”,用“追问”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所以,有效“追问”的前提是要有“原点,即“原问”。
“原问”的设计是否有效非常关键。在设计上首先要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内容设计上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确立教学的核心问题。
“原问”应当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方面这个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很强的挑战性,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需要运用一定的音乐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只有这样,“追问”才能在“原问”的牵引下步步深入,一追到底,从而实现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
2.“追问”要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
“追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方能奏效。有效的“追问”不仅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制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问题设计的把握,更意味着教师要克服“追问”的形式化和绝对化,清楚“追问”的最佳点在哪里,问得适时、适度、适当。善于捕捉“战机”,“追问”于关键处、矛盾处和对比处,明白所提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1)围绕教学核心点“追问”
有效“追问”的价值往往体现于教师对教学核心点、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高潮中的价值点的发现与挖掘上。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实时地进行追问,能围绕教学的核心点及时地展开追问,在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有拓展和挖掘空间的时候还能机智地再“追”问,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追问”的预设,深刻、全面地把握和理解问题。要在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深入地研究学生和学法,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他们的心理、生理、情感和态度。
“追问”要“精”,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狂轰乱炸”。教者应站在高处,根据课的类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进行谋划。如:本节课要设计几个“追问”?针对什么来问?问的目的何在?从哪个角度去问才合适?怎样问才能使问题更具探讨性、研究性?
(2)抓住学生兴趣点“追问”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生动性、新颖性、感知性、思维性强的“追问”表述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能刺激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问到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这段音乐让你联想起什么?”“你能为这段音乐起个恰当的名字吗?”“你认为这段音乐配上什么样的画面比较恰切?”这样联系实际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产生了,而且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容易记住。
(3)关注教学意外生成点“追问”
“追问”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的课堂“追问”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要善于捕捉“战机”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抓住突破口,将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追问”。如:在民歌《茉莉花》和《孟姜女》欣赏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这些民歌的体裁相同,主题、词意相同,旋律与演唱风格却各不相同呢?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将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吗?为什么会有这些有趣现象呈现?教师在貌似无疑却有疑处设点,通过“追问”直接引起矛盾的对立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矛盾。所以,“追问”要选准时机,要问在学生产生矛盾、发生争议之时,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
(4)在学习思维混沌处“追问”
“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只有当学生思维处于似懂非懂、活跃受阻时实施“追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顿悟。“愤”与“悱”就是“追问”的前提和时机。如:“音乐的表现要素”教学,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展开研究性学习。
播放《哀乐变奏》,提问:这段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体验?
追问:你们知道这首乐曲原先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吗?继续播放。
追问:你认为是什么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效果使其呈现出另一种艺术风格?
在这个音乐实验中,音乐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混沌和停滞,有时学生看似明白,其实不然。追问的目的就在于打破思维的“瓶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这个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抛弃了传统的知识讲解法,没有直接将枯燥的音乐理论概念讲给学生,而是针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喜欢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过程的特点来设计一个实验,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内容通过巧妙地变换和设疑,使“追问”更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三、有效“追问”的方式
“追问”的方式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过程也不同。
1.递进式追问
层次递进的诱导“追问”通常是学生对某个问题认知不完全正确的情况下的一种做法。教学中教师先将问题化整为零,先易后难,用连续提问且层层深入的方式不断地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诱导学生去聆听、去感受、去想象,以获得对音乐情感的充分理解、对音乐内涵的深刻认识以及对音乐个性的正确把握。
如: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对于高一年级的起始教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的道理。通常可用“与其艺术相比,音乐有哪些艺术特点”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聆听、演唱、感悟、探究等多种渠道启发学生思考,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的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道理,从而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在作品《少女的祈祷》欣赏前提问:这首作品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而初赏后可用: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样的标题?这位少女是谁?是祈祷?还是在回忆?是沉思?还是在倾诉?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的观点吗?能根据你的欣赏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吗?用这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追问”,来调动和激发不同音乐基础和音乐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由“追问”所引发的讨论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答案,争论也会给课堂带来很多的精彩。然而,这正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宽泛性,说明音乐音响的非语义和非具象性特征,从而揭示出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验证了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道理”。“追问”与“追问”之间有梯度,有前因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可谓是“水到渠成”。
2.对比式“追问”
音乐是多元的,不论在体裁、形式、流派方面还是在色彩、风格、个性等方面,即使是同时代、同体裁的作品也会呈现出各自的艺术特征。对于这类音乐作品的鉴赏采用不同角度的手法来揭示问题的实质,即对比式“追问”更为有效。《升c小调圆舞曲》欣赏就可采用对比式“追问”进行教学。
第一,大家听说过圆舞曲吗?你最熟悉的圆舞曲作品是哪首?知道它出自哪位作曲家之手吗?它的拍子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不急于将肖邦的圆舞曲的特点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选择学生看似熟悉的体裁作为教学提问的切入点,吸引学生去聆听、思考。
你能随肖邦的圆舞曲跳一段华尔兹吗?同是3/4拍的圆舞曲,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在获得圆舞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发现”肖邦圆舞曲的与众不同。
第二,通过欣赏你对肖邦的圆舞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在作品欣赏、感受、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对肖邦音乐特点进行梳理和概括,这样的提问、“追问”环环相扣且前后呼应,它为教学注入活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时地给他们指引着探究的方向,它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创造无限的可能,更会给学生的审美表现与评价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3.拓展式“追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学中,如采用由此及彼拓展式“追问”,将问题适当地向外延伸,拓宽问题的面,拓宽学生的思维,就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高远的地方。
如在对民歌《茉莉花》和《孟姜女》曲式结构进行探讨分析以后,就可抓住“鱼咬尾”结构特征进行拓展性“追问”:在文学创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人们将它称之为什么?你熟悉的作品中有采用“鱼咬尾”的手法来表现的吗?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音乐素材尝试用“鱼咬尾”的手法创作一段音乐吗?这种拓展式“追问”不仅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还能“问”出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课堂“追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追问”有法,但无定法。只有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追问”才能真正地构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同体,催生和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才能更好地设疑、激趣、引思,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什么样的“追问”更有效?“追问”的策略与技巧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研究、反思和提高的一种技能。
参考文献
[1] [美]纳德勒,钱登.提问的艺术.魏青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美]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