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注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应然取向

2012-04-29 00:00:00王延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7期

当前,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体育教学,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又要注重体育教学的健康、实用等需求,这应当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取向——尊重学生个体需要

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最好的”体育活动方式。学校体育的发展首先要实行生本教育,即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

1.要适合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

纵观今天的学校体育,基本是为“达标”教学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经验等。

许多体育教师明白,学生体育技能或兴趣个性等都是不同的,某些学生不用努力训练,其体育技能或体能也能“达标”,而有些学生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仍然不达标,严重挫伤了其自信心和继续学习体育的勇气,甚至逼他们远离体育活动。而体育评价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限于对学生的体能与技能进行评价,只关注学生是否“达标”,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没有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情感等方面去评价。这样忽略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性的操作显然是不公正的。

其实,每个学生都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发展的潜力,如果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校体育应充分张扬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在体育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推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体育教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内,学校体育也不只为了“强身健体”,也不只为了掌握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等,而是要重视弘扬体育的价值及内涵,注重拓展体育的外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如除了学校体育外,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也应成为学校体育的延伸,把课堂的学习与课下的兴趣紧密结合,养成平时锻炼的好习惯,把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另外,还可将数学物理知识融入到体育场地、体育技术的教学中;把历史道德知识融入到体育史教学中;把体育、英语等融入到学校大型赛事中;把地理等知识融入到户外体育运动中;让喜欢化学的学生解释兴奋剂知识等,从而挖掘体育的知识财富,把体育变成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还有,体育的许多运动项目也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便利,如“休闲体育”、“终身体育”和“慢运动”等。学校体育应充分结合这些体育项目,在空间上延伸至家庭、社会,给学生以帮助;在时间上延伸至学生的成长过程及终身,从而让学生在健身、竞技、娱乐、能力、素质等方面获得个性发展。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现实需求

生活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成人把自认为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学生,会导致学生成人化、社会化,失去该有的天性。所以,学校体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

1.满足学生的“游戏性”需求

现实中,学生与成年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喜欢游戏和玩耍。因此,学校体育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天性。

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曾指出:“Sport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游戏要素。”法国的吉内特首次提出了满足“Sport”的三项基本条件是:游戏性、竞技性和身体运动性。这充分说明,体育中游戏的因素和份量。

其实,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游戏中,学生体验到快乐和自由,体验到规则的内涵,体验到团结与协作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游戏中尝试服从与忍耐,学会为达到预定目标必须克服困难,从中体验到失败的落寞或成功的满足。而这些并非是从书本上可以学来的,是体育课上不能够传授的。

学校体育就要充分尊重学生这种“游戏”天性,突出体育活动的游戏自足性,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少游戏性质,这才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满足学生的“偶然性”需求

实践证明,现实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常会发生“偶然”现象,而在开放的体育课堂上,这种偶然性机率会更大。因此,重视并利用这一教育良机,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从浅层看,如学生偶然缺课或迟到、衣服或鞋不适合体育课、身上带有小刀或校徽等危险金属物、偶发头痛感冒等症状、体育课发生争斗等诸多偶然性事件,都要及时做好针对性处理。

从深层看,教师要学会从体育活动中挖掘教育学生的元素,使学生在日常许多的偶然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学校和教师不仅要看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否“达标”,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更要关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即体育活动的过程不只是预设的单向过程,而应是双向的,是师生互相交流、沟通、补充的过程,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过程,是师生分享体育教学情感体验与收获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求得新发现、新拓展、新思路,为学校体育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取向——倡导学生活动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与强制性学校体育相比,优秀的学校总在努力寻找不以外在功利为目标的体育,在寻找学生生命自由发展的体育,在寻找学生能自我主宰的体育,从而让学生在感觉和理解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1.体育活动方式的“自由”

一般而言,学校体育常常为了强调某个体育技能的学习而把学生限定在某种活动方式或某个技术标准中;或者一味地强调速度、耐力,过度强调体育课的强身健体功能等,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满足运动量,这些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体育运动自由。

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动作方式应是自由的。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键提出了著名的“Trops”理论,强调:身体活动并非要求固定的姿势,其内容和形式应由自己考虑与决定,应不拘一格。他还特别列举了许多实例,如100m跑中,所有学生可以根椐个人实际,随便站位起跑,不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做可以忽略学生的差距,让绝大多数学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因此,学校体育要制定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和规则,让大多数学生以自己的活动方式使身心得到自由舒展,并从中找到自信、愉悦和成功体验。而在此过程中,体育强身健体的目的也随之实现。

2.体育活动爱好的“自由”

由于学生的不同,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或项目,其前提是对体育形成积极参与的态度,真正喜欢体育、享受体育并坚持进行体育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持久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让学校体育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而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喜好自由,也是学校体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如许多男学生喜欢球类体育项目,如果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实行“一刀切”的方式,或让不喜欢的学生全部参与球类项目,或是让这些喜欢球类项目的同学退出,都是不明智的做法,都会让学生从此“厌恶”、“痛恨”体育而不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当然,学生的体育爱好还需要学校体育课的大力关注。如足球项目,需要在体育课中对其相关技战术等进行指导,需要学生不断地强化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在掌握了技战术后,才能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才能对自己的体育“爱好”充满自信。

3.体育活动空间的“自由”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被圈在校园内,基本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体育活动也仅局限于操场内进行,活动空间受到约束,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是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参考。如日本的“自然教室”与“修学旅行”、美国的“落溪营地”等,都是让学生接近自然的有益尝试。当然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正在尝试,如2006年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学校体育可结合本校实际,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给学生的活动空间提供方便。另外,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增加轮滑、高尔夫等体育健身项目,条件稍差的学校可实施登山、越野、滑雪(水上项目)等体育运动,从而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总之,学校体育要想持续和谐发展,必须以生本教育为前提,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关心“现实中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树立人性化的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体育发展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喜美,李鹏.生活视角下的生本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2] 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述评.当代教育论坛,2006(16).

[3] 周廷军.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经营管理者,2009(11).

[4] 纪进,徐雄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