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授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以教材中以定论形式出现的知识为主,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分析和阐述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控了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考核及成绩的评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讲解、传授、复习历史知识,学生则不停地了解、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最终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其优点,特别是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首先,在课堂上对有限的知识内容的反复强调和重复学习,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其次,课堂教学中所教授的定论性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探索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用所学知识探究历史现象,分析和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再次,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形成了“教”的强势和“学”的弱势的局面,影响了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对于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看成绩,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考核方式并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关乎学生升学的问题上,主要还是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这种评价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导致了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中学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及影响
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历史知识方面,学生后续的学习中所学的知识与中学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交叉,因此,虽然后续的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与中学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深深地受到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即以教材为中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大多精力花费在教科书上。在这种学习习惯的支配下,以教材为中心,预习、听课、复习、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延续了下来。这样一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依然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知识面狭窄,将历史学习变成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而不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影响以后的历史教学与学习。在学习中,习惯于被灌输,被动接受,因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惰性,不愿选择需要自己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态度影响下,学生所能学到的只能是教师经过“咀嚼”、“消化”后传授的知识,学习到的是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而不是能力。历史学科不属于技术学科,历史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过程,能力不能提高,教与学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应试的心理对后续的历史教学与学习影响较大。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养成了应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在这种学习习惯的惯性支配下,在以后的学习中,依然以一种应试心理来学习,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多年的应试学习中养成了习惯,听课和记笔记时,选择重点依然以考点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脑海里只是一些零星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而不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在教学中,笔者曾在课后问过学生,对这节课所讲内容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回答是:“老师,你讲的重要内容太多了,一堂课下来我的手都写疼了。”当问到对这堂课所讲的某个事件的看法时,他们却匆匆翻开课本,试图到课本中去找寻答案。应试学习除了表现在听课方面,还表现在学生的课下学习方面。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基本是平时听课、考前突击、背诵,最后应付考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最出效果的是考前一周。对于习惯了背诵的学生来说,即便一学期大部分时间没有学习,用一周的时间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
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强调和推广教学改革,特别是中学教学改革,各方面都在探寻新的评价方法和人才选拔方式。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尝试性的探索,研究课、探讨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增多。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是seminar的教学方法。Seminar的意思是学生为研究某个问题而与老师共同讨论,是一种研习班或研究小组。Seminar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根据兴趣自选或由教师指定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和文献,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研究和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研究与讨论,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和研究能力。而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课中,学生是学习、分析和讨论的主体,教师主要是指导或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seminar讨论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更多史料和名家论著,提高学生探讨和分析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这方面,天津一中的张晓华老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虽然现在在国内也有人提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学的学习还应该以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为主,因此,笔者个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是辅助性的教学方法,不宜作为日常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主要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得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整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掘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为后续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不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一些限制,因为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或评价方法更加符合传统教学的模式。尽管人们都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但是仅从教学方法着手,收效甚微。教育主管部门曾极力提倡给中小学生减负,让学校给学生减负,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其他课外知识,但是实际上又是如何呢?在成都,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初中上课时间不高于7小时,高中不高于8小时,主要目的是要给学生减负。学校执行了减负政策,但是学校减少上课时间的同时,社会上琳琅满目的培训班却悄然火了起来。一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别人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你自己不这样做,那么,在考试中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同时对现有的评价体制和人才选拨机制进行有效改革。这也提醒我们,历史教学改革,不能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应的评价和考核体制也应该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改革中取得实效。其实,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进行了改革。如北京大学对2012年自主招生的条件进行了修改,第一个变化就是附加了道德条件,规定报考北京大学的学生,必须孝敬父母。北大的招生工作者称,不孝敬父母的人,没有资格走进北京大学,不能成为北大学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教学机构都以实际行动逐渐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进行改革。从单看考试成绩,到考察综合成绩的人才考核和选拔机制的变革,能够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教学改革,以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必须要考虑到历史教学方法及其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影响,鉴于历史教学之间的延续性和相关性,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改变以往教学中养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形成新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方法的实施,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并举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培养出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垚.大学历史教学浅谈.历史教学,2001(1).
[2] 陈颖.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历史教学,2005(2).
[3] 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讯,2002(26).
[4] 车华玲.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研究与使用.历史教学,2005(8).
[5] 官杰,王琪.seminar教学法效果评价.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4).
[6] 张晓华.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Seminar模式的运用.中学历史在线,http://www.ls11.com.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