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总体目标,现代外语教学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提倡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尽量真实,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并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从而发展其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型教学为真实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范围涉及教学材料、课堂话语、任务情景设置、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真实性的界定
教学真实性的讨论与研究由来已久,一般说来,它至少应包括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教学行为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前者指在教学过程中输入性材料自身的真实性,后者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言语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真实性。Breen将课堂真实性归纳为语言输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练习活动以及社会情境再设等四个方面。Van Lier则认为,真实性是师生对文本和学习过程真实化的结果,实现真实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行为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实现。
笔者认为,外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多重内涵,它主要包括课堂话语(课堂输入性语料和输出型语料)的真实性,教师为语言练习所设置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情景设置及执行过程),以及在课堂交际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的真实性三个方面。我们将在本文中逐次进行探讨。
二、任务型教学中英语课堂的真实性
作为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真实性要求所有教学环节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体验。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得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材料,包括教师的表情和声音、交际活动中的语料、感情表达等都要尽量与真实环境相贴近,从而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课堂话语的真实性。课堂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课堂上产生的话语,包括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广义的课堂话语还包括教师的板书、学生的当堂作业,教学中播放的音像片断,以及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语音及电子文本等课堂上发生的所有话语内容。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主要指教师为教学活动所选的上述各种语言材料,包括其课堂用语,以及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语言。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教师话语的真实性。课堂教师话语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用语,以及教师为了呈现、讲解或复习语法知识所选用的例证材料。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用语表达规范、流畅。英语教师要避免课堂表达用词、构句的随意性,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同时,教师要保证在讲解过程中从真实语言材料中选择举例,选举的例子前后要符合逻辑性,而不是简单地随机编造一些句子片断,人为把一些彼此没有关联的话语堆砌在一起。
以上讨论为教师话语语言上的真实性。教师话语真实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其话语内容的真实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用目之所及、听之所及的真实状况的情景描述,来展现目标语言项目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用法的练习。
(2)学生话语的真实性。学生话语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行为。学生话语真实性受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及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的制约,更受心理等情感因素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真实性话语输出的条件。
学生课堂话语主要包括个体学生话语和全班话语。全班话语多用来对教师所提及的普遍性话题做出回应,用语较为简单。个体话语则是学生课堂话语的主体构成部分。强调学生话语的真实性,并不是不允许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用词或语法上的错误,而是希望学生能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用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材料来进行交际实践。
(3)输入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监察理论的输入性假说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除了上文已讨论过的教师话语外,学生课堂输入性语言材料还包括教材文本、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选用的补充性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所使用影音片段等。
语言输入的质量是语言输出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中,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范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通过语言接触目标语社会文化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真实性语言材料,还可以体会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感受其风土人情,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外语使用自然环境的国家,课堂教学是语言输入的最主要途径,这就对课堂输入性语言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多媒体影音技术、网络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外语教师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保证教师规范用语的同时,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其典型性与真实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2.任务情境的真实性。要讨论任务情境的真实性,首先要区分“真实任务”与“任务的真实性”之间的概念差异。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学任务分真实任务和教育任务两大类。真实任务指生活中的实际任务,表现在课堂上,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英语班级通讯录,办英语板报,举行英语辩论赛等;教育任务则指教师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在虚拟场境中完成的任务。本节所探讨的任务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指教育任务的情境真实性。
在教学中教育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什么场合或情境下会发生。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
(1)情境要素的真实性。话语情境包括话语产生的时间和地点、话语的参与者以及话语主题等。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情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使创设的对话过程自然、真实,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能使学生在组织语言中更为容易表现,从而得到更有效的锻炼。
从话语的参与者角度而言,情境任务的执行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对一项任务的兴趣与教学设计的效果和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情境任务设计和学生的主体相关性,多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为主题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活动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2)话语过程的真实性。话语过程指学生在既设情景中完成对话行为的过程,是学生作为情境交际不同角色为完成预设交际任务而进行的言语交互活动。学生对交际角色的融入性是保证话语过程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与指导,使学生能够融入到交际角色之中,能表现出和生活交际中一样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真实的话语材料转换为具有真实性的交际表现,而不是机械地表演和背诵。在这样的话语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话语轮次,也没有程式化的交际步骤,一切都需要参与双方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探索,结合情境的变化和话语的发展做出回应。在这样的话语过程中学生具有自主权和选择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3.社会文化的真实性。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化教学融入到所涉及的交际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和发展心智的同时,培养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把握目标语的语言本质。
真实性原则是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如何选用教学材料及安排课堂话题,并指导我们设置活动情境,开展学生言语互动,使学生在真实语料和真实性语言交际中完成二语习得过程。真实性课堂教学更好地揭示了外语教学的本质规律,对于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reen,M.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pplied Linguistics,1985.2
[2]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4] Van Lier,L.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 and Authenticity[M].New York:Longman,1996.
[5] 程晓棠.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 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李方.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