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2012-04-29 00:00:00王杰陆国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5期

一、问题提出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反映到现实就是教育的竞争。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城乡基础教育得到协调发展,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城乡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拉大着差距。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得出结论:“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和专科考生中的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在持续上升。”[1]这说明农村考生高考录取占同期考生的比例,未达到同期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自然比例;农村学生所就读的学校也主要集中在中等偏下层次的院校。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又如,在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途辍学较城镇多,中考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较城镇少,初中毕业不能免费升入高中学习的农村学生多选择回家务农或待业,而城镇中相应学生或选择进入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或自费上重点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这就使城乡学生受教育程度整体上的差距被拉大。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缩小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影响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师资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与弱直接关涉着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显然,师资力量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农村学校的师资欠缺问题并未见多大成效,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仍旧明显地弱于城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年龄老化。大多数村小40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教师总人数一半以上。其次,学历偏低。在农村的大多数初中学校,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还不足50%[2],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初始学历为中专。由于学历偏低制约其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可利用的继续教育资源较少,再加上缺少外出培训学习和继续进修的机会,使得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能及时得到提高,阻碍了其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次,个别专业教师短缺。农村中小学有些专业很缺对口的教师,尤其缺少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专业的教师,在城市这些专业的教师已经过剩,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居住环境恶劣,待遇低,又缺少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导致师范毕业生绝大部分不愿回到农村。

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前两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搞过送教下乡“春风行动”,要求下乡支教的教师每人送教一年,一年一换人,但多半是年轻教师,还没等课堂教学上路就又回城了。有的个别县里教师被派到村小,名挂在那儿,人却没到学校。这种送教方式非但不能给学校带来支持与帮助,甚至还可能给学校带来负担和负面影响。虽然送教下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监督,所以也就使得送教下乡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办学条件方面的因素

办学条件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办学条件更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处于先天不利。

(1)学校的硬件设施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包括教育投入,使得农村乡镇以上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学校除了事业性拨款没有别的经费来源,缺少经费支持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依然较陈旧,还有很多村小的教室比较破旧,桌椅往往破烂不堪,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硬件设施很少拥有,即使有的学校有微机室,也很简陋,其中的微机都已老化,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音乐教学所用设备也仅限于多年前的电子琴或脚踏琴,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确实有些困难,城市学校则不然,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应有尽有。

(2)学生的学习资源

除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巨大差距,学生的学习资源也相差悬殊。农村文化教育类资源较贫乏,学生除了教辅类图书外,缺少课外读物。这是因为其身边没有这么多课外书去读,更缺少网络学习环境和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城市教育环境中文化教育类书籍或资料极其丰富,学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想看的书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与之相关的辅助设施也应有尽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城市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各类特长班、网络学习环境等等,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3.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农村家长为子女提供的多是物质条件的支持,受自身素质所局限,他们大多不能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太多指导,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督促与帮扶,在精神上更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与鼓励,甚至用训斥打骂和物质刺激的方式教育孩子。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在家长心中,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业成与不成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尽管他们也是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但力不从心,这种因知识贫乏而漠视教育是导致子女受教育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庭教育与此情况大相径庭。城市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与学校能结成纽带,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教育支出外,并愿意为孩子投资时间和精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家校合力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就成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学生方面的因素

俗话说,有米才能做出饭,有好米才能做出好饭。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并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能否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农村较城市欠发达的先天不利因素,决定了孩子从小就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师资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农村孩子的学前和小学两个黄金时段的教育基础异常薄弱,这些孩子由小学升初中对优质学校的选择空间自然就不大了,加之就地就近上学的客观选择,结果是有书读也就罢了。如此恶性循环,农村的生源质量就可想而知,教育教学质量显而易见。迫于此,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到城镇或城里的优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这又直接导致了农村相应学校的优质生源的流失,使得本就为数不多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导致优秀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而调离,从而使本已不景气的农村教育更加陷入困境,与城市学校的教育差别也就越拉越大。

三、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

1.整体优化城乡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而且最直接的媒介,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应先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始。

首先,对于在岗教师,国家应对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各学校应帮助在岗教师制定在职学习计划并且提供学习资源,督促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鼓励教师进行结合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建立奖惩制度,对教育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并有研究成果获奖或发表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除了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外,还应加强师德修养,促进其爱岗敬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把教育事业做好,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缩小城乡教师间福利待遇的差距,甚至通过对农村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贴,使服务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获得较高的报酬,从而吸引优秀教师或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或在城乡之间实行教师轮换制度,使教师形成良性的流动。或鼓励城镇优质学校异地办分校,使城镇的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2.均衡分配办学条件资源,改善学校办学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办学条件资源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面对城乡办学条件的巨大偏差,政府有义务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或通过行政手段对城乡各学校的教育设施等办学所必需的条件进行合理调整,将城市中过剩的教育设施调向乡村学校。而现代化教育设施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使得现代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所以,在均衡分配日常必备的办学条件资源的同时,应对农村学校加强信息化的教育设施建设。乡村学校也应像较发达的城镇学校那样,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都要安装上网设备,安装有线电视等,至少应在教师的办公室配备网络设施,使得教师能够随时从网上查找信息,搜寻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

按照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遵从“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的规定,对于乡村学校中既缺师资又缺经费并且在校学生较少,又极缺生源的学校进行合理的撤并,把多出来的教育资源整合到乡镇中心校,这样既加强了中心校的师资,又节约了开支,把多出的经费用于中心校的建设,增强了整合学校的物质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3.充分发挥家庭资源优势,营造办学外部条件

家庭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所以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了优化学生学习资源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大,而农村家庭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往往对孩子学习进步与素质养成的直接贡献度很小,改变这种不利现状的可行对策,就是需要学校与社会积极配合,引导学生家长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教育投入的滞后性及其由此而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后续效益,让家长努力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观念跟得上,行动不落后,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的外部条件。对于农村家长对子女学习往往不关心的现实,老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督促学生完成好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教育上出现的问题,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使家校两方教育力量配合起来,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让家长逐渐体会由于自己精心培养而收获的孩子学习进步带来的喜悦,为孩子的成长尽一份力量。

4.逐步改善生源结构差异,缩小城乡学苗差距

好学生造就好教师,好生源成就好学校,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学校的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其生源选择没有丝毫主动可言而始终处于劣势,仅有的生源也多半是城市学校筛淘下来的,学生的整体基础可想而知。生源越不好,学校就越难发展,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结果是显然的。所以,要想使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学校的生源结构差异,缩小城乡学苗水平层次上的巨大差距,否则促进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使其形成良性发展,必须改善学校的生源结构。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学校的办学条件,吸引优秀教师,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等。有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留住那些因当地教育质量太差而被迫到城里就读的学生,也会有不请自来的优秀生源。对经济较困难家庭的学生,书本费、住宿费等各方面给予减免,甚至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保证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且能就近入学,在当地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样不但能保证优秀生源,还能减轻家长因给子女择校等造成的经济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方便,又能体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在减少 他们都进了哪些学校?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9-01/15/content_17110689.htm

[2] 薛海平,王蓉.教育生产函数与义务教育公平.教育研究,2010(1).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