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新视角

2012-04-29 00:00:00张香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5期

李家成认为,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正在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对个体生存方式形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影响是整体性的[1]。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注重人的生命的珍存,注重生命价值的升华,注重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试图探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及启示。

一、生命教育内涵

纵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含义有系统的阐述。刘翠花等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2]。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3]许世平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生命教育的含义上,诸学者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大致上可以得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泰戈尔曾经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这是生命教育最好诠释。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1.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智育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5]。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人的智能的发展,美好心性的培养以及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增加。这样的教育目标为我们探索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逻辑中,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的知识,必须深入理解它,而要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6]。关于个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很高兴沃洛佳的母亲对我讲,这个十岁的少年沉思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读书,好像有什么东西使他情绪激动。我劝他的母亲说:‘不要破坏他的这种情绪,不要对你的儿子说去找你的同学解解闷吧。这是他在进行自我教育,是学校里获得的精神上的弹药在起作用。’阅读一本好书,阅读一本激动人心的书,或者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精神活动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7]。”

苏霍姆林斯基还很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对现行课程中所包蕴的生命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8]。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一切适合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利用科学的原理使学生明白生命过程的始终和延续,理解在人的一生中,人是要死的,但是整个人类却是永存的。生命教育的实施贯穿在教与学的始终,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9]。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多多地体会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并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他非常注重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并认为道德情感主要从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培养学生细腻地体察感受人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倾心于道德教育实践,认为道德教育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细腻的感情,使学生对一切不幸和痛苦充满敏感和同情,并有义务感去帮助人,克服困难,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就会对幸福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和满足。为了使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学校教育应培养孩子关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激励孩子去关心人,首先是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在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里为亲人种一棵苹果树,并精心照料,等果子成熟的时候献给自己的亲人,如果孩子觉得这是最快乐的时刻,那么道德价值就已经灌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了。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表示,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所说的劳动,既是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而劳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人积极地看待世界,激发人认识周围世界,以自己的创造力、智慧、劳动力去征服自然和改造生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使社会生活越来越充实。劳动不只是一把铲子和犁,而是一种思维。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获得了乐趣,而这乐趣就蕴含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每当春天或秋天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森林、田野、河边去,到大自然中去上课。让学生去真正地感受自己的劳动带来的变化,体会劳动后的成就感。他认为,坚持某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各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以增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精神,进而强制自己去做比较艰难的事情。在劳动中能够肯定自己、正确估价自己并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才干,从劳动成果中认识自己的技艺和创造力,从而产生作为个人精神核心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4.苏霍姆林斯基体育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体育以及与之有关的健康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的教育内容。很多年以来,他研究学习差的学生发现85%的学生主要是由于健康状况不佳造成的学习落后。某些疾病在孩子活跃好动的掩盖下,不易觉察,所以学校要和家庭一起为孩子的健康制定孩子的作息和饮食制度。苏霍姆林斯基从“快乐学校”开始就让孩子坚持每天做早操、洗澡,夏天他们就在湖里洗澡,许多家长在自家的院子和果园里装有淋浴,使孩子养成洗淋浴的习惯,冬天,他们能在室内用冷水擦身。夏天他坚持让孩子们赤脚走路,下雨天也一样,这是锻炼双脚的好机会,脚是最敏感的,锻炼身体从锻炼双脚开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锻炼方法。各种假期他们都是在户外,在自然界度过,利用这样的时间,到树林去,到天野去,做各种游戏,帮助农民劳动,和自然直接接触几个月,不仅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而且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务会议上经常研究如何让孩子们呼吸到饱含氧气而又没有细菌的新鲜空气,为此他们在学校周围栽上葡萄藤,不仅能使干净的空气进入学校,而且还遮掩了强烈的阳光。学校还定期检查课桌椅是否适合学生身高,为驼背孩子的课桌椅在结构上做某些适应个别情况的改变,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改变不会让学生本人和班集体觉察到。

5.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美,在此基础上提升孩子们美的情感。春天,孩子们看到万物复苏:含苞待放的花朵、初绽的新芽、新出土的嫩草、第一群家燕、第一声春雷——这一切都焕发着永恒的生命之美并进入孩子的精神生活。秋天,孩子在观赏挂满嫣红果实的一丛丛野蔷薇、残留着几片枯叶的一株株匀称端正的苹果树和初受寒夜侵袭的棵棵西红柿时,这些景物会唤起他对一切有生之物的爱抚关切之情。植物在他看来是活的东西,当冷风和严寒袭来时它会冻得难受。孩子们便想保护植物不受冻。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很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美育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一进校园就被美景所包围:郁郁葱葱的校园,绿叶映衬葡萄丛,学校果园的繁茂果木,盘绕着葡萄藤的正门门廊……培养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美的创造,在体会认识美的同时,把对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在远足旅行时,把对美景感受强烈的地方画出来,或者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以作文、日记、诗歌等形式反映美的感受,是学生进行创造美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亲身劳动使原有的环境更加协调、更加美好,这对于参与创作的孩子来说,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在商店买来的细瓷瓶在学生手捏的泥瓶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在学校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美,进而能创造美,逐渐提高审美素养,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入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使自己和外物成为一个美的综合体,提高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审美和创造美中体会生命之美的可贵与伟大。

综上,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五育”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可供生命教育借鉴的教育实践,那么针对我们教育实际,我们能够从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十分精细和睿智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哪些启发呢?

三、启示

当前许多学者把生命视为教育的起点,把生命的价值实现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表明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只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理念的第一步,真正贯彻生命教育,需要我们从教育家的经典中寻找能够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借鉴指导的宝贵经验,结合实际,完善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各门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要渗透在各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要借助本学科的性质,巧妙地加入生命教育的元素,让孩子们热爱学习和生命,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死亡教育的开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这是无法避免的,孩子若能同成年人一起把死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幸来理解,那他也能从成年人那里得到一种对所向无敌的生命力的乐观主义信念。所以,在适合的机会中,让学生了解死亡,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练,生命意识的体会和提升。

2.完善劳动课程,重视美育课程

在劳动中,创造、奉献之后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十分匮乏的心理品质。把劳动课的开展设在大自然、田野中,给学生充分的创造、观察的空间,在观察和思考中体会自己的力量带来的改变,增加学生的自信,体会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伟大,使之成为塑造学生完美心性的“艺术课”。

美育课程对孩子心性的培养和塑造、认识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美育课程让孩子们拥有健美的体魄,引导孩子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和人类,对人类及其自身充满热情和喜爱。

3.锻炼学生思维

阅读课、思维课、讨论课的实施是锻炼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生命意识的一个有序过程,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之后要有相应的语言表述,并分享同学的感受,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是实施生命教育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生命的珍贵。

4.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的学习、劳动、户外活动以及休息睡眠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并提出严格要求。开展体育活动,重视体操和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精神发展的作用。

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并不是万能,它不能使一个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种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这些充满着爱的话语,让我们感到教育要保护孩子们心灵的成长,教育要教会孩子们爱护自己的心灵和幸福的依存体——我们宝贵的生命。在爱的天空中,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 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人民教育,2004,21(2).

[2] 刘翠花,赵黎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成都大学学报,2007(2).

[3] 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江苏教育研究,1999.

[4] 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2(8).

[5]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7]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