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的暑假都有着一抹当时社会特有的色彩。60、70、80、90年代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还深刻地记着他们的孩童时代那些曾经的暑期生活,那些记忆是他们生命中最耀眼夺目的光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暑假回忆。
20世纪60年代讲述人:石 强
捕鱼抓泥鳅
在漫长的暑假里,除了砍柴,游泳、捕鱼、抓泥鳅也是我们玩的主要活动。
我6岁左右就敢一个人去河里玩,中午趁着家长在午睡,我就和小伙伴们偷溜出去游泳。到了7月下旬的时候天气非常热,父亲就会带我背个小鱼篓去小河里捉鱼捉龙虾。
白天我们忙着抓龙虾和鱼,到晚上就开始抓泥鳅和踩螃蟹了。抓泥鳅的工具也是自己做的,晚上的时候拿着手电筒或提着火把,左手提鱼篓,右手拿自制的鱼叉,看到有泥鳅或黄鳝在水里就叉过去。晚上叉到的泥鳅和黄鳝都会存放几天,让它们把泥沙吐干净,然后再用油炸。那时候夜里我们都喜欢睡在房子外面,有风,有萤火虫,还有青蛙叫。要是夜里觉得饿了,就把妈妈晚上炸好的泥鳅拿出来吃,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
看电影
能在暑假里看上一场电影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大的愿望。一听到村里的晒谷场上又要放电影了,大家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家家户户奔走相告。孩子们则在太阳还老高时就急匆匆跑回家扛来长凳、板凳,在银幕前“圈占”地盘,争先恐后占据有利地形,为了防止有些小孩子趁主人不在的时候擅自换位,我和弟弟一般是轮流在晒谷场上守着。
20世纪70年代讲述人:龚国庆
对电视的感情刻骨铭心
那时的我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黑白电视在当时来讲是很贵重的家电。每天晚上一写完作业,我的魂就被那黑白电视机勾去了,和一大群不认识的人坐在电视机前,很有兴致地看着。
小人书
除了黑白电视,我的童年还有很多娱乐方式:斗鸡、吃小豆冰棍、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看小人书是我的一大乐趣。我刚看小人书那时年龄很小,还没上学,认字不多,但就是喜欢听故事。所以总缠着大人读给自己听,然后记住故事里的情节,感兴趣的故事居然可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再一五一十地学给伙伴们听。
20世纪80年代讲述人:唐志平
练字看书
我的童年没有被父母逼着上奥数班、写作班之类,只是每天都要老老实实在家至少练一张毛笔字。为了鼓励我,爸爸答应只要我写一张字就可以得到一块钱的奖励,这成了我在暑假里零花钱的主要来源。拿着这些零花钱,我花了两块钱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放假的时候,也经常在那儿消磨时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通常一本名著,像《三国演义》 《红楼梦》,两天的时间就能看完。
完全的自由
除了练字与看书,剩下的时间我是完全自由的。我可以一大早和几个小伙伴结伴去江边的堤坝上看日出,玩捉迷藏,也可以拿着自己制作的小钓竿,在大热天到池塘边钓鱼,或者干脆挽起裤脚下到水沟里捕虾,当然,因为常常是脸蛋被晒到通红,回到家免不了挨妈妈的骂。而最为开心的是,爸爸会骑着他那辆新买的摩托车,载着我和哥哥去乡下兜风。
20世纪90年代讲述人:张思懿
旅 游
每到暑假,爸爸妈妈就会抽空陪我出去旅游,我去过很多地方,井冈山、婺源、丽江……
学钢琴
在假期里,我还学钢琴。为了让我练习,妈妈专门买了一架钢琴。刚接触钢琴时,我挺兴奋的,觉得自己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一样,但到后来,我就有些厌倦了,妈妈鼓励我说:“要坚持哦,只有懂得坚持的孩子才能够成功。”在妈妈的劝导下,我将这个兴趣坚持了下来。
21世纪00年代讲述人:王丽柯
暑假怎么过,妈妈说了算
我是石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现在到了放暑假的时候。妈妈已经为我安排了这个暑假的计划:
每周一、三、五上午8点至10点 英语辅导班
每周二、四、六上午10点至11点 学画画
每天下午3点半至4点半 学跳舞
另外:每天写一篇日记,背一首古诗,做10道算术题,整个暑假需把《皮皮鲁外传》 《怀念绿衣男孩》 《童话故事》 《稻草人》 等课外书阅读完。
时代在变,过暑假的方式也悄悄地在变。你更喜欢哪个年代的人讲述的暑假故事?写信告诉星星姐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