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党外民主人士合作不允许一点马虎

2012-04-29 00:00:00赵秀山赵军威
百年潮 2012年6期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一贯重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1948年5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边区合并统一为华北解放区。在华北解放区政权组建过程中,毛主席曾两次直接纠正统战方面的不妥当做法,留下了一段佳话。但因为种种原因,流传不广,知道的人不多,甚至影响到了严肃党史著作的编写。笔者(赵秀山)当时先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工作,并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杨秀峰的秘书,了解一些内情,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参考。

“不怕美援,就怕‘左’援”

1947年下半年,华北的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从晋冀鲁豫边区率先打到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晋察冀边区野战军在取得清风店战役大捷之后乘胜解放了石家庄,使两大边区完全连成一片,华北局面为之一新。

驻在石家庄附近的中央工委审时度势向中共中央(正转战陕北)提出报告,拟将两边区合并统一。中央指定由工委与有关地区研究、讨论。在取得各方面同意之后,1948年5月9日,中央发出文件,郑重宣布,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边区合并统一为华北解放区,这是中国解放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对华北两大边区的合并统一极为重视。他把这一决定与解放战争全面胜利之后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大事挂钩,在离开陕北前向全党发出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指出:“本年内我们不准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目前我们正将晋察冀区、晋冀鲁豫区和山东渤海区,统一在一个党委(华北局)、一个政府、一个军事指挥机构的指挥下。”

在华北两边区合并统一进程中,中央和毛主席不仅重视党委、军区的组建,而且格外重视政权的组建。

众所周知,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是党的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在华北两边区合并统一的过程中,政权的组建工作,摆在中央工委和华北局的重要位置上。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其中内容之一是“成立联合政府”。这就加重了华北政权建设的任务,它将为五一口号中号召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建立联合政府”预为演习。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对华北政权的组建工作有重大影响。这一时期毛主席发表了一系列指示,端正党的各条战线的具体政策,反对土改中的“左”倾偏向。他生动形象地告诉陈毅同志:“我们不怕美援,就怕‘左’援。土改整党是中国革命的主流,主流向东,保障胜利。但主流向东中引起三个浪花,即侵犯中农、对中小资产阶级采取冒险政策、踢开‘三三制’不再要党外人士参加政权。”同一时期,毛主席还批评过土改中“抛弃开明士绅”的错误,极其严厉地指责晋绥边区一些人批斗刘少白(晋绥参议会副议长)是“蠢事”,对陕甘宁边区个别领导人不想参加著名民主人士、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追悼会“发了脾气”。总之,毛主席对“有些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和完全脱离中央路线的”“左”倾错误,是毫不留情的。

历史经验和毛主席的指示,为华北两大边区合并统一期间的政权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方向。华北局在组建华北新政权时,是小心谨慎的,每一步骤、每一举措都是事先请示、事后报告,以防出现差错,特别是防止再犯毛主席正在抓紧纠正的“左”倾错误。总体上说,组建政权的工作办得很好,很顺利。但是,有两项重大决策,出了纰漏。党中央和毛主席发觉后,曾严肃地给予批评,并督促立即改正。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并未真正建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认为不经过两边区参议会就撤销两边区政府,另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不妥。

1948年2月16日,刘少奇同志向中央提议完全合并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时,提出两个边区政府“暂不宣布合并,但可合并办公,待召集两区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时再宣布合并”。

刘少奇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1948年5月9日中央发出的通知明确宣布:“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边区政府在华北人民代表会议未召开前,暂时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以董必武为主席,黄敬、杨秀林(即杨秀峰——笔者注)为副主席,宋劭文为秘书长。”

以上两个文件、两种提法均白纸黑字,有案可查。

但是,后一个文件中提到的“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却从未见它正式办公、启用印信,亦未见过它的任何活动遗迹。这看来是一个谜。其实,当时在两边区政府工作的人员都知道,“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压根就没有建立。董必武、黄敬、杨秀峰从未到职。中央的那个决定并未实施。近期,有些史书,包括党史部门出版的权威党史著作,依然照抄那个决定,是失实的。

这件事的“底细”即现代语言说的“新闻背后的新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缘由是,董必武当时在内部传达,毛主席觉得,两边区政府都是由“三三制”的两边区参议会选举成立的,不经过参议会,就把两个名声在外的政府机关悄然撤销,另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不合法理,很不妥当。毛主席认为,刘少奇提出的由两个边区政府联合办公,完全可以合法地实施华北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过渡政府的职能。这就是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没有挂牌的原因。董老在传达时还说,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名不正、言不顺,我不去。

参议会是战时民主制度的好形式,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建设上的集中体现。参议会章程规定:参议会是“本区最高人民代表机关”,也是本边区行政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决定本边区的施政方针和工作计划,有权制定本区单行法律,有权选举、罢免本区最高政府的组成人员,有权弹劾、监督各级政务人员,有权审订本边区的财政预决算。两区参议会在两区人民中享有较高威信。

土改时期,大多数参议员拥护党的土改政策,少数参议员站在农民的对立面。有些地方,因受“左”倾思想支配,把赞成反蒋、土改的一些参议员也当做地主看待。还有些人说参议会是“士绅会”,批判它“往来无贫雇,谈笑皆地主”,参议会和参议员的合法地位受到损害。更有甚者,晋察冀边区直属机关竞幼稚地组织“贫农团”,对参议员和出身不好的领导同志胡乱批斗,在批斗时给他们的座位挂“王八蛋”牌子。这些现象虽立即被纠正制止,并对一些造成错误的主事人予以惩处。但是,两区合并时,两区参议会仍处于瘫痪状态。有关两区政府如何合并的大事,确实没有和参议会通气,更没有向参议会正式报告,请求审查。这不仅是不尊重参议会的表现,而且是违反民主政治原则和统一战线政策的偏向。再者,当初两边区政府都是冲破国民党的压制、摧残、迫害,经参议会郑重选出后在全边区群众热烈欢庆中堂堂正正、庄严隆重地成立的。两边区政府多年来发布过无数的推进抗战大业的政令,实施过许多民主政治、富民经济、进步文化等等方面的善举,一直受到人民拥护,群众把边区政府视为自己利益的保护者。而今,却不声不响地撤销,很不严肃,势必降低政府的威信。这一情节,也有人向中央反映。鉴于上述原因,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并未实施。

这就是背后新闻。

根据中央新决定和各位领导同志的指示,两边区政府从1948年5月至9月,实行联合办公,照常行使既定的职权。一切工作、一切政令、一切会议都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联衔办理,均由两边区政府领导人杨秀峰、张友渔、戎伍胜(即戎子和,“伍胜”是名,“子和”是字。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后,董老在一次大会上讲,以后就叫戎子和,不再称戎伍胜,戎子和本人点头同意)和宋劭文署名。直到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时,才一并宣布“自即日起,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宣告撤销”,此前一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启用印信通令时,也通令“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已于即日结束”。这一过程,完全合法合理;而且郑重其事,显示经参议会选出的两边区政府作到了善始善终。

从这一事件中,不仅看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尊重参议会,尊重民主人士,注意发挥民意机关的职权,而且看到党中央在统战政策上不允许有一点马虎。

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必须有一位民主人士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指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必须有一位民主人士,如果做不到,那华北人民政府就暂缓成立。

中共中央对参议会的态度明确后,两边区参议会也开始进行日常工作。

1948年6月26日,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和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在石家庄召开了两边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员(相当于参议会的常委)联席会议。会议由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薄一波、副议长邢肇棠,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成仿吾、副议长于力共同主持。两边区政府领导人杨秀峰、宋劭文、戎伍胜等列席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薄一波代表中共华北中央局作关于华北两区合并统一及召开华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的说明,并经参加会议的参议员认真讨论后,一致同意薄一波的意见并通过两区参议会对这一议案的正式决议。有的参议员认为华北仍处战时,此次大会的召开也显急促,建议大会增加“临时”二字以便留有余地,这一建议也获得一致通过。至此华北政权的统一合并和筹备华北人民代表大会事项,完成法律程序。

7月11日,两边区政府遵照两边区参议会决议,联合发出《关于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暨代表选举办法的决定》,同时宣布,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处组成。宋劭文、平杰三(华北局秘书长)分任正副主任。

为促使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和其他工作,华北局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支持大会的筹备,保证大会顺利召开。

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包括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团体的代表)541人。战争时期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会议,不仅两边区历史上空前,全国其他解放区也罕见。这自然引起全国(包括国民党统治区)的关注。会议原定十天左右,遵照刘少奇的指示,为更多吸取党外人士意见,延长了数日。

大会前一段,杨秀峰、宋劭文分别作两边区政府两年工作报告,薄一波代表华北局提出今后施政方针的建议,聂荣臻作华北军区战争形势分析。来宾邓小平作我军外线作战情况报告。会议如仪、有序、顺利进行。当大会议程转入选举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阶段时,却出现了较大波动。起因是:会前明确宣布,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任务是选举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及政府主席、副主席,组成华北人民政府。会中临时改为大会只选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府主席、副主席改由“大会选出的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各委员互选”。由于两边区历届政府主席、副主席都是经过参议会全体参议员直选,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却临时改变选举办法,因而不少代表持保留态度。少数代表则强烈要求按照原定选举办法行使代表直接选举主席、副主席的权利。尽管主席团成员、《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起草人杨秀峰说明:“主席副主席由委员互选可以减少为适应工作需要而作的人员调动之困难,亦适合委员会组织原则”,并以少数服从多数表决通过了这一“变通”。但是,许多代表仍然很不“理解”,有些民主人士也觉得“离奇”。

经过全体代表无记名投票,选出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徐向前、成仿吾、杨秀峰、谢觉哉、黄敬、宋劭文、滕代远、凌必应、戎子和、蓝公武、范文澜、晁哲甫、薛迅(女)、张苏、于力、赵尔陆、殷希彭、南汉宸、邢肇棠、徐正、贾心斋、陈瑾昆、刘雨辰、王复初等27人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

由于当选委员没有立即举行会议互选主席、副主席,大会闭幕时,只公告说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没有宣布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也没有接着举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更不能举行主席就职仪式。

以上这些有违常规的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个别地方竟出现“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开糟啦,连主席也选不出来”的谣言。

事情到了这一步,董必武、薄一波、杨秀峰、宋劭文等领导人觉得有必要分别向党员和一些非党员代表讲清问题,坦率地交交底。他们交底的内容已找不到文字记录,但大致情况许多人都记得。这就是: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认为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开得很好。但是,在两个问题上有缺陷。一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党员人数过多,全体代表541人,党员376人,占2/3,比例过大。二是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中,缺少非党人士。第一个问题已经无法改变,第二个问题,中央要求想方设法补救。毛主席认为,华北人民政府并非地方政府,它是解放区第一个领导多个省、市的高级政府,是未来的中央政府的前身,全国各地(包括蒋管区)都在瞪着眼看华北人民政府的人事安排。为了更好地落实五一口号的要求,更好地体现统战政策,更好地发挥人民大团结的作用,政府主席、副主席中一定要加一位民主人士,而且要使这位民主人士有职有权。毛主席很严肃地说:如果选不出民主人士担任副主席,那华北人民政府就暂缓成立。有关新闻,新华社不予广播。

大会主席团认真研究了毛主席的指示,接受批评,下决心改正。可是,大会的党内党外代表,对中央这一决定,毫无思想准备,而党外人士似乎比党内人士还觉得突然,自觉难当重任。这就是说,学习毛主席的指示思想,落实中央精神,还需要在党内、党外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否则,仓促草率地提出名单,难于取得统一认识。此时,大会已经快要闭幕,许多代表离开工作岗位已有个把月(那时交通不便,有的代表从本地到石家庄需十几天路程。赶到后,又先后开了近20天的会)。他们当中大多是实际工作者(县委书记、县长),急需返回岗位主持支前、生产,会议实难再拖长。根据以上种种情况,大会主席团决定变通选举法,将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选举,改为会后进行。这样做,既可确保选出适合的民主人士担任副主席,也不违反民主制度。事实上,民主人士副主席,也只能从27个委员中产生,不可能另找人选。这样的变通,从表面上看政府主席未经代表直选,有违常规,从本质上看,却很实在。

参与这件事较多的杨秀峰意味深长地说:这样办有好处也有坏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宁可在技术上出缺点,不能在原则上(指落实民主人士参政)犯错误。变通选举法的唯一目的就是选出民主人士当副主席,我们党没有任何私利,人民会谅解、认可的。

党内外代表在不同场合听到董必武、薄一波、杨秀峰等人诚恳、直爽的说明后,深感毛主席英明伟大、高瞻远瞩。这一奇特事件就此彻底解决。

从1948年8月19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到1948年9月20日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一个月零几天。其间,华北局领导向党内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并分别与各位著名民主人士坦诚讨论。当时,大会选出的政府委员27人中,非党人士共有8位。他们是:蓝公武(著名政论家、记者、教授,因在北平发表抗日言论被日伪政权逮捕。日本投降后进入解放区,担任过察哈尔教育厅厅长)、于力(文字学家、教授、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副议长)、邢肇棠(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副议长,此前担任过国民党军队的副军长,被蒋介石迫害后进入根据地)、徐正(水利专家,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农林处技正)、贾心斋(豫北社会贤达、冀鲁豫行署副主任)、陈瑾昆(著名法学家,因在北平中山堂进行反内战讲演,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释放后进入解放区)、刘雨辰(陶瓷专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副厅长)、王复初(实业家,晋察冀边区某私营工厂经理)。以上这八位先生中,有四位不仅在华北有名望,而且在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四位即蓝公武、于力、邢肇棠、陈瑾昆。经党内、党外反复酝酿比较,又经八位非党人士互相举荐,最终商定蓝公武为政府副主席候选人。

此事确定后又涉及到候选副主席的排名次序问题。杨秀峰(党员副主席候选人)主动提出为使全社会尊重民主人士,并使民主人士有职有权,可将蓝公武的名字列在他前面。他还为此亲自向许多党外、党内不同意这样办的同志作了说服工作。他的这一大公无私精神受到董必武、刘少奇、毛泽东的称赞。刘少奇表示就“委屈”他一次吧。

党外副主席人选及副主席排名次序确定后,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互选董必武为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经主席、副主席商定,提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了各部、会、行、厅、局的首长。上述八位非党政府委员,都是部门负责人的首选对象,并都被任命为各部门负责人。蓝公武兼任了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部长,于力担任了特别新设的华北监察院的副院长,邢肇棠担任了华北水利委员会主任,陈瑾昆担任了华北高等法院院长,其余非党人士也按各自的专业特长担任了有关部门的负责工作。

华北人民政府组建过程中的这段统战史,是值得重视、仔细研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人民政府,一经宣布成立,即能正常运转,开始工作,全面有序有效地行使国家机关职能,这在中外革命时期新政权变革历史上极其少有。取得这一成效靠的就是事先成立的这个“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华北人民政府的过渡。正如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所说:“政务院和它下属的四个大委员会和三十个行政部门是以华北人民政府为基础组建的。”中央人民政府还按照华北经验,更广泛地吸收民主人士参政。中央人民政府六位副主席中有三位是民主人士。差不多每个部都有民主人士担任部长、副部长,有的部,非党部长、副部长还不止一人。

(责任编辑 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