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成就新学校

2012-04-29 00:00:00刘颖唐敏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5期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以下简称音三中),本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教育真谛的理解,秉承“适合教育”理念,追求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的幸福,开创出了一条崭新的教育之路,跃升为当地教育界的领头雁,成为了塞外草原上的一朵教育奇葩。该校取得这些成就的秘诀何在?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该校校长李秀芬进行了访谈。

本刊记者:我们对音三中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十分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学校现在的大致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历程。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秀芬:我校是自治区课改先进校、兴安盟办学示范校。学校始建于1975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教职工205人,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餐宿楼,以及微机室、实验室等。建校36年来,通过几代音三中人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几年,学校提出“适合教育”办学理念以来,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学班由2004年的16个扩大到今天的40个;学生人数由原来的60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1800多人;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学困生转化率均成倍增长;各类竞赛,可谓是逢杯必捧、逢奖必拿;学校管理不断向规范管理转轨,学校发展不断向内涵和特色发展转变。

本刊记者:据我们了解,音三中“适合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在2007年,早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们疑惑的是,您是源于什么才提出了“适合教育”办学理念?

李秀芬:那是在2007年,我校扩大办学规模的时候,农村的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涌入学校,教师素质千差万别,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使我校一跃成为全旗最大的一所生源特殊的寄宿制学校。1800多名学生中,家住农村的住宿生占学生总数的74.5%;享受低保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1.7%;单亲家庭、孤儿弃儿、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4.9%;学生家长中,父母有工作的只有154人,父母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93人……面对这样一群教育缺位、亲情缺失的孩子,面对当时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面对我旗教育不断变化的格局,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能否适应当前的学情?陈旧的教育方式还能否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鉴于此,我们经多方调研,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文三中,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并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创建平台,创造机會,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适教、乐教、善教,让每一位学生适学、乐学、會学。

本刊记者:那么,音三中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适学、乐学、會学”,主要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李秀芬: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学校确立了“农村孩子不土,城里孩子不洋,干部子女不傲,独生子女不娇”的培养目标。首先,我们改革了学生评价机制,不再以“分数”论英雄。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动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我们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可具体细化为以下五个“不同”。

一是不同的学生应接受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我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创建并实施了“菜单式”学生自主德育管理模式。我们把德育主题分成明志类(爱国主义教育)、修养类(文明礼仪教育)等八个系列,划分“主菜配菜”,构成德育“套餐”,如同“满汉全席”。通过必选和自选,学校向学生供应精神食粮,促使学生成为“道德富翁”。这样的德育方式,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因材施教”。

二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安全措施。为了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和校安工程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我校实行了“24小时无缝链接式”安全管理和安全“首遇问责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详实的管理流程。我们按照定时、定岗、定责的办法,做到重点区域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做到生动师动、生在师在。时间上不留缝隙,空间上不留盲点,分工上不留死角,达到了无缝链接,确保了师生安全。

三是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知识收获。面对大部分来自农村、层次各异的学生,我校确立了“强优、提中、补差”的指导思想,即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追求“高效”课堂,打造“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师包生”、“生包生”的帮扶“导师制”,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抽测的策略,对所有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和小组长更是拿出双倍的精力帮助他们。除了采取在课堂上“三优先”(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面批)、课后“三及时”(及时督促、及时辅导、及时表扬鼓励)外。更多的是给他们“三清”自主选择的机會。即根据他们自己的知识缺陷自主选择要辅导的科目和内容。由对应的任课教师给他们免费辅导。

四是不同的学生和班级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为了让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我校还实行了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参与、面向所有班级和学生的“双十星”班级评比和“星级少年”评比机制,制定并落实了“全员育人绩效考核方案”,增强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有不同的发展空间。为了让拥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有发展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我校创造性的采取了“选课制”,即将学生的学习科目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选修课(每天的最后一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自主选择。以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如书法、绘画、写作等校本课程。

本刊记者:“五个不同”的实施使音三中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教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你们在教师的“适教”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得如何?

李秀芬:“教师适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教师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只有教师善教、乐教,学生才能會学、乐学。因此,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作为实施适合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我校进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培训。“走出去”就是到全国名校汲取精华,两年来,我校以报销外出学习费用的办法奖励“优秀”,支出经费20多万元。先后外派领导、教师远赴衡水、昌乐、洋思、杜郎口等地学习达200余人次;“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到我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做讲座。另一方面,我们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坚持开展“适合教育大讲堂”活动。同时,我校还开展了“青蓝工程”、阶梯“六课”、教师论坛、同课异构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参与率100%。此外,我校还把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有效地结合起来,狠抓“三轮”备课制,把备课的过程变成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过程,变成由骨干教师指点、帮助年轻教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校可持续的、自主研究发展的能力,打造出了一支精业务、肯钻研、爱学生、乐奉献的教师队伍。

本刊记者:您的介绍让我们收获良多。现在。您能不能结合本校的特点畅想一下音三中未来几年的发展?

李秀芬:如今的音三中,已然夯实了发展的基础,我们會持之以恒地走“适合教育”之路。在此基础上,我们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力争在两年内成为国家级的重点校,力求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适宜的发展,都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编辑罗 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