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抓手”促进

2012-04-29 00:00:00魏芳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5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了物质文化(校园建设)、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师生的行为举止),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谁成功积淀了学校文化,谁就占领了学校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基于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落实“四个抓手”做起,推进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抓“尊重教育”促和谐,推进学校^本文化

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也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石。学校尊重教育这个抓手着实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是推进学校的人本文化的建设。所谓人本文化建设就是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成就人,努力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通过尊重教育实现师生积极向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人本文化建设。

1.每一次安排、举措,温暖着老教师。老教师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教育工作的全心投入以及讲奉献、肯吃苦、善钻研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为此,学校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变化。为退休教师举行欢送会、50岁以上的老教师每天享受l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放在重要的教育教学岗位。让他们起到示范榜样作用等做法,体现出学校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2.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大家都能努力践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每一次教师的比赛课、公开课、说课,都凝结着同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凝结着教师间的真情厚意。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尊重,更是对教育的尊重。

“多个每一次”就形成了“系列的尊重教育”,让大家得到享受,得到温暖。学校呈现:悦纳他人,容忍异见的民主校园;互帮互助,坦诚相见的温暖校园;共同发展的双赢校园,这就是我们想要形成的学校人本文化。

二、抓“特色教育”促提升,推进学校诗意文化

我校是北京市诗歌特色校,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诗化教育,创设诗意空间。首先,以课题为引领,推进学校诗意文化。从“注重阅读,开展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等大量课题引领下的诗歌教育研究出发,课题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鼓励同学进行尝试和创作,从课内引伸到课外,从模仿到独立创作,把全校带进诗歌的国度。其次,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诗意文化。爱诗、写诗已经成为我校许多学生的最爱,经过教师指导,学生互改和自改,到校刊《山谷风》上发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校还聘请著名诗人马淑琴为《山谷风》诗社的名誉社长,多次给诗社学生做讲座、改诗文。学生们的创作水平也不断提高。最后,以展示为舞台,推进学校诗意文化。展示诗会,是孩子们的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奥运、国庆……学生都有美好的诗歌呈献,并把这份美好传递给同学,融入到班级。

三、抓“质量教育”促提高,推进学校适合文化

什么是学校适合文化?简单来说,学校各个方面都应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由这种适合教育所衍生的内涵与外延各要素的总和才可称其为学校适合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所学校的最高使命,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成人”上。“成人”比“成绩”更重要。这是我们努力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达成的共识,也是我们定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们选定了两个突破点。

1.德育课程系统化,推进学校适合文化。学校德育的关键词是注重习惯、注重体验、追求实效。德育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德育队伍建设为保障,突出尊重理念;坚持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两个主题;把握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内活动、第三课堂校外实践三个课堂;做到“学科教育、主题教育、自我教育”三位一体,“校内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三线一面;切实做到各项工作“细”、“实”、“严”、“恒”、“情”,即优化德育阶梯式目标体系,立足一个“细”字;拓宽贯穿德育的多元渠道,严守一个“实”字;规范地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贯彻一个“严”字;完善知行并重的德育评价,坚持一个“恒”字;加强多元渠道的师生沟通,关注一个“情”字。让学生成为人性丰满、人格完整的人,达到适合教育的效果。

2.校本课程常态化,推进学校适合文化。基于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在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方面,努力探寻三级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课程。根据师资条件、教师特点,我校逐渐开发适合学生的本土课程,让学生学有特长,并多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助推适合学生的教育。

四、抓“队伍建设”促发展,推进学校自覺文化

1.着力加强师德建设;推进学校自覺文化。自覺文化的实现,首先是师德的自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得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得有火种。如何让教师心中有火种、有工作热情、有工作品位?我校带教师踏出国门,领略异域风情,感受他国文化,在比较中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博大文化;走进北京的各大剧院去享受高雅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名家名角的艺术风范,以此形成教师文化上的自覺。

2.着力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自覺文化。自覺文化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自覺。在这方面,我校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如走进杜郎口中学、四中初中部、洋恩中学和北环中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巧;请名家讲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捕捉中考信息;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诗歌朗诵会;骨干教师师带徒;高效课堂研究;承接市区公开课;参加每年一次的教学年会、德育年会;进行教育质量分析等,以此对教师进行文化素养及专业发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师文化自覺。

3.注重教师团队合作,推进学校自覺文化。自覺文化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环境的滋养。一个班级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所有任课教师在班主任协调下通力合作。因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团结向上、亲密无间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俗话说,“一人优秀不是优秀,团队优秀才是优秀”、“合作才能出力量,合作才能出智慧,合作才能出成果”。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在一次次团队合作中可以得到提升,也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请缨。改变在慢慢地进行。教师对知识的自覺向往也会在不知不覺中萌动开放。

总之,以“四个抓手”为突破口,就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让学校深深地扎在文化根基之中,使学校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