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助于小学生减负和创新素质发展的评价模式

2012-04-29 00:00:00寇金芬衣新发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5期

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已经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反馈,这种反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会影响甚至塑造小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性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判断,进而影响儿童在未来从事新的活动时的自信心和投入状态。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往往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专门成立了评价改革组,从课题的指导思想出发,尝试改善传统的、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指标的学生评价模式,逐渐构建起综合的、发展性的、有助于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和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模式。

一、新型学生评价模式的特点

从小学阶段儿童发展规律出发。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抱有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将评价功能由成绩考核、甄别和按分数排名转向激励全体学生、反馈阶段性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以及调整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结合儿童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将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习成绩评价和课堂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这种评价模式本身也是发展性的,教师或教研组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具体而言。新的评价模式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发展。实现评价的功能转化

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从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转向注重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各学科组按照本年级、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注重学习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利用《家校联系册》每节课后进行即时评价。

3.注重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综合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

4.注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力求评价指标简明、方法易行。便于使用。

综上所述,新的学生评价模式坚持评价内容的开放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融合化和评价手段的科学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有助于小学生减负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改革原则,我们联合在西安小学组建了“西小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研究小组”。初步研制了基于校本的学生评价改革方案,推进实施了一系列新型的学生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

学生的综合评价包含班主任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4部分。评价主体分别是班主任、自己、同伴和家长。班主任评价指的是每学期末由班主任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在自评中学会反思,不断进步。同学评价是由班主任组织,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互评要充分尊重同学的自我评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家长评价是在每学期寒暑假结束前,由父母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指标体系

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体系。

(1)学习状态

第一,课内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良好习惯、课堂互动、思维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第二,课外表现,预习和复习功课,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阅读课外读物;收集整理与使用信息;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在综合性学习中能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参加社会实践等。

(2)作业完成

第一,作业设计,每周教研组集体研讨作业,作业要少而精,使每道作业有它独特的作用;注意发展学生思维,注意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少一些书面作业,多一些实践性作业和活动性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有一定的弹性。

第二,作业评改,以教师评改为主体,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施多元评改;注重多评少改,评语应是鼓励性的,特别要鼓励学生在实践运用与求异创新方面的表现。

(3)实践活动

根据学科特点,注重时效性。例如:

A.语文:朗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

B.数学: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数据整理等。

C.英语:英语会话、演唱歌曲、观看视频音频节目等。

D.科学:实验操作、科技制作、科普书籍阅读等。

(4)单元检测

检测内容以课标为依据,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形式具有趣味性,既有书面方式,又有实践活动。

3.评价结果呈现

(1)学习素质评价

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评定由任课教师将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单元测试等方面进行汇总,再与期末检测成绩进行综合予以呈现。

(2)综合素质评价

每学期放假前由班主任组织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班主任评价”,将《素质教育报告单》发给家长。开学前家长写好“家长评价”并于开学报到时将《素质教育报告单》交回班主任处。

4.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实施方案——以语文学科为例

下面以语文学科组为例,简要介绍在期末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如何实施新的学生评价方案。

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定孩子的发展,由于其局限性,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往往被泯灭在机械而抽象的数据中。加之传统的试卷已形成固定的模式,导致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总是根据这些固定的考试题型进行,致使教学僵化而机械反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进入了为考试而“忙”的怪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诵读等。在研读课标学段要求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本学期学习内容将考试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方面,如识字、写字、诗文诵读、课外书阅读、写作等,并采用口试、笔试、信息技术回复等形式,先分项考核,再综合评价。仅以一二年级的语文期末测评为例,见表1。

三、新的评价模式

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性、发展性和过程性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小学各年级的全面启动。带来了家长和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如日常教学中,西安小学每天都有读课外书的作业。对课外书的批注、对课外书的阅读量都会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会作为阶段性评价纳入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学生对某项不满意的项目进行重考,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对于终结性评价,我们依然采取笔试的方式,但试卷只作为整个评价中的一项,占整体评价总评的20%左右,即笔试试卷考试得100分者,在我校的“星级”整体评价中会获得20颗星。其它星的获得。往往跟整个学期的过程性学习有关。这种评价方式带动了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减轻了学生考试前突击复习的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2.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这种评价方式的研制,体现了“大学一小学共舞”良性互动带来的积极成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大学的教育科研机构为新型评价模式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评价模式的构建发展出可行的方案。最后,在实践过程中。双方不断研讨、不断完善评价模式,使得这一评价体系既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又不至于流于形式,而体现出较强的可接受性与实效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先前的评价方案做出创新性的完善。甚至从基于校本的评价模式出发、发展出基于“班本”的评价模式。

作者单位分别系陕西省西安小学。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