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曾经名噪一时的七镇八远等名舰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曾经排在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九位的中国海军从此一落千丈。为了振兴中国海军,重圆走向远洋的梦想,中国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20世纪初期是一个军事技术革命的高峰期,飞机上天,潜艇下海,航母远航,中国海军对这些新型武器装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于1916年12月派出两名年轻的海军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他们到达英国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1916年英国还没有正式建造航空母舰,主要是使用战斗舰艇、民用船舶进行航母改装。当时英国海军先后改装了多艘水上飞机母舰,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1917年中国对德国、奥地利宣战后,当年5月,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战列舰编队和潜艇部队对德国海军作战。1918年7月,英国完成了大型舰艇暴怒号的改装,安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空军基地,展示了航母的巨大威力。航空母舰和潜艇在当时都属于最新型的武器装备,这两种武器刚投入战场就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给陈绍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促成中国海军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兵力。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绍宽又奉命前往法国、意大利海军考察调研,并在英国担任海军武官。1919年奉召回国后,翌年担任通济号练习舰舰长,1923年任应瑞号巡洋舰舰长,1926年升任中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从欧洲战场归来后,对于如何加速发展中国自己的海军有一套完整的想法。在担任中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后,他本想把自己的宏伟构想变成为伟大的现实。但是由于军阀混战,国内动乱,根本就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国内形势好转,陈绍宽担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兼第二舰队司令。作为海军领导人,陈绍宽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上任伊始就向国民政府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建造航空母舰的正式提案。但非常可惜,他的提议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大力建设海军的承诺,声称要把原来打算在15年内建造60万吨舰艇的计划缩短为5年内完成,其中包括建造3艘航空母舰。蒋介石的挽留和大力发展海军的承诺,使陈绍宽很受感动,打消了辞职的念头。1929年6月,陈绍宽出任海军部次长(副部长),1932年担任海军部部长。担任海军部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等地考察选址,确定了航空母舰驻泊的基地。同时,决定在福州海军学校每年定期招生,聘请英国教官到校任教,并派出数批海校留学生,为海军培养骨干力量。陈绍宽还指示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一场关于海军、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正当为建造3艘航空母舰和60万吨舰艇的强大海军在军事理论、人才培养和作战训练方面进行积极准备的时候,陈绍宽却发现蒋介石口是心非,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也没有给海军投入足够的经费。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做商船,将卖军舰的钱拿来买100艘小艇守住海上出口就够了。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让陈绍宽心灰意冷,发展航空母舰的梦想难以成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航空母舰还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对上海、浙江进行轰炸,为开通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航线,航母舰载机对江阴一线进行大规模轰炸。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被炸沉。日本航空母舰在配合陆地战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陈绍宽再一次感受到发展航空母舰刻不容缓的使命和责任。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提出将中国沿海划分为四个海军战区,每个战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各拥有5艘航母,共需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这样的规划基本上是画饼充饥,不存在实施的可能性。1945年8月,陈绍宽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在上次海军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海军舰艇装备现状,制订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到12艘,这12艘航母也不是一次性完成,执行期限为30年,第一个10年计划先造10000吨和8000吨航母各1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作为战胜国,缴获了日本海军的部分军舰。同时,英国、美国也赠与中国一部分军舰,使国民政府组建了一支相当强大的海军,其舰船之先进、舰队规模之庞大和战斗力之强都是战前中国海军所无法比拟的。美国政府认为,作为二战战胜国中亚洲的代表和四大国之一,中国有必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显示其战胜国的地位。同时,基于向日本派遣占领军的原因,美国也希望中国能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以震慑日本人不服气的心理。但是,美国现役航空母舰设施先进且运营费用昂贵,中国当时没有可以与之相适应的港口、码头和基地,所以并不适合中国海军使用。经过权衡,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商议,请英国政府在赠送国民政府一批战舰的同时,向国民政府赠送一艘护航母舰。
护航母舰在吨位上和运营费用上都要简单得多,更适合中国军队使用。英国人同意了美国的建议。但是,当英国向中国海军提出馈赠航母的意见时,却被时任中国海军总司令的陈绍宽否定了。陈绍宽认为,中国虽然需要航空母舰,但是可以自行研制和建造。如果英国政府希望中国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并乐意予以协助的话,希望英国政府能赠予中国几艘潜艇,这样更有利于中国海军的建设和需要。蒋介石认为,相比潜艇而言,航空母舰更能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既然英国人愿意赠送,为什么非要自行研制呢?蒋介石对陈绍宽易航母为潜艇的决策非常震怒,最终导致了陈绍宽的下台。
陈绍宽被罢免后,陈诚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兼任海军总司令,继续与英国人谈判赠送航母的问题。英国方面提出,中国应该具备有相应能力的官兵和相关的物资及海军基地。鉴于当时中国刚从抗战的废墟走出,陈诚与英方签订了5年的长期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中国在5年的时间内,人员方面,要积极培训准备担任航母人员的军官和军士,并选拔骨干前往英国学习,英方派出顾问进行指导;设备方面,要在旅顺、烟台、宁波、厦门、海南等地建设适合航母使用的基地,并配备足够的物资。中国方面应该在5年内训练舰载机飞行员,具体飞机型号在5年后根据情况由中英商议,由中国向英国购买。
英国提供的航空母舰是1943年下水的轻型护航航母半人马座号,中国把这艘航母命名为伏威号。同时,英国也为中国提供一批现役舰船担任航空母舰的护航舰艇,其中包括著名的重庆号、灵甫号巡洋舰,中国拟定的航母舰长人选为海军上校胡敬端,当时他担任中国海军最先进的长治号炮舰的舰长。但是整个赠舰计划并没有按照预期进行。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接收英国航母的准备工作被搁置。1949年,重庆号、灵甫号等国民党军舰相继起义投向了人民海军,引起英国的不满。1949年12月,英国照会“国民政府”,单方面终止了赠给中国航空母舰的整个计划,民国海军就这样与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擦肩而过。
(摘自张召忠著:《百年航母》,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版,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