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词语教学 提高阅读效率

2012-04-29 00:00:00张静莹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9期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课中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时出现的问题

教学时,我利用音像、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为理解文本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雷利的遭遇,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但是在快下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及调查的战争资料写下自己对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却根本无法动笔。

选定这篇文章后,我通过分析教材、参考各种教学资料,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表达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更要从语文工具性角度考虑,让学生发现语言特点,学会运用。于是我按照这种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但在真正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据我分析,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战争的信息,但这毕竟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在理解课文时会出现困难。于是我除了安排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外,在课堂上还很用心地制作了课件,希望借助图片、音乐营造的情境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当真正让学生动笔写感受时,依然写不出一个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有问题?是图片量太少,学生没有看清楚?还是对重点句理解分析得不够透彻?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二、词汇教学不扎实导致问题的出现

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无所适从的情景让我始终不能忘怀。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因,我不但观看了这节课的录像,还做了课堂实录,希望能寻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不当之处。后来。我果真找到了自己教学的一大弊病——每一处难点的学习虽然设计巧妙,起到了引领学生思考的作用,但在落实中,无论是学生的发言,还是我的评价,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之感。课后。在和我的指导教师的交流中,我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结症——词汇教学不扎实。

课后,我也再次翻阅了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定位。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的困难首先来自于词汇,词汇教学在第二学段应该是教学重点,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的指导教师针对此问题选择班中两个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调研。教师问了他们几个词语的意思,结果他们认为,“卓越”就是“对工作非常认真”,随后又说了一个句子“我的爸爸是个卓越的警察。”;“圣坛”就是“世界上”,“弥漫”就是“战争没有停下来”;接着,学生说了两个句子“花园里弥漫着香气;春风弥漫在北京城。”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其实并没有理解课文中一些词语的意义。学生不理解词语的用途,教师却要求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且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当然不会写。

鉴于此,我又深入分析了这些词语对于文中意义的理解会造成怎样的障碍。卓越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意思。在本文中,卓越是个概括性的统领词。“爸爸”不仅仅是卓越的观察员,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硕士,更是雷利心目中卓越的父亲,谁都不可以替代的父亲。在这里。卓越就有了唯一的意义。因为这个唯一,使得这个孩子在丧父两年之后,提笔写信,思念父亲的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有所消减,反而更加强烈。

这位卓越的父亲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圣坛”是一个宗教术语,是个圣洁、崇高而又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而“爸爸”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就是说爸爸的牺牲是崇高的、圣洁的。一个圣坛可以看出父亲从事的事业是如此的光辉伟大,他是为了人类的和平而工作。这更加凸显了父亲的卓越。

相关联的词还有“人道”,它是战国时哲学家们提出来的与“天道”对应的一个词,郑国名相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来,其意义不断发展,具有了“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的意义。之后,它又跟西方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这样一个含义复杂的词语出现在文中,教师没有任何讲解,而这个“人道”恰恰能够体现父亲从事的工作之圣洁,父亲之卓越。

对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最后会发展到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如此水到渠成。这样的词汇教学既跟文本结合,体现其人文性,又能在词汇教学中学习词语意义并学习使用词语,达到工具性的目的。可是我忽略了词汇教学,认为简单地展示几张图片,再配上能够调动情绪的音乐,就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当图片隐去,当音乐停止时,学生对文字的感触却并不深。所以当要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迟迟无法动笔。

三、努力解决词汇教学中的问题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下一步就要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词语,帮助他们完成练笔。课后,针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在全班范围内做了一次调研,问题果然集中在“卓越”、“硝烟”、“弥漫”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上,甚至全班仍有2/3的学生都不知道“和平之花”的意思,“浸满”、“凯旋”、“威胁”三个词语也有五六个学生不理解。面对这种现象,我只好让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本义。然后,播放伊美战争录像,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场景,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对战争的仇恨,以及渴望和平的情感,再加上我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仿佛走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战争中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也突破了字词难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学生闪着泪花的眼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已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让我真正感受到不是人在读书而是心在读书。这次教学后。我再次让学生写一写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除一两个学生写出的解释仍停留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外,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这样结束了,纵观自己对这节课前后的准备、上课、课后调研、上课补充学习、课后测试、反思,整个环节虽然繁琐,但收获却是颇多的。这次活动让我受益最大的一点是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那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人文性。而所谓的人文性,只有依托对这些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刻体会才能实现。否则所谓的“人文”对于学生只是一个“标签”,是没有体会和感悟的“空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便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了。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