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品质是教师素养在其教学行为上的综合反映。构成教师教学品质的要素是教师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师教学品质的优劣。我国学者唐松林提出了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专业精神起动力作用,教育能力起保证作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影響、制约、渗透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可以从提升师德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人手,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提升师德素养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首先就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发展的首位,把热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灵魂,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培养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品质。引导广大教师做学校肯定、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认可的好老师。在教书育人、共建和谐校园中促进教师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和调适的能力及水平,以良好的教师形象,积极的教育状态、规范的教育行为、较好的教育实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促使教师最终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二、提升专业知识
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有真善美的心灵,热爱教育事业和较强的育人责任感外,还应具有丰富的教师专业知识。一般地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内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基于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优秀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等,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换言之,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做到“专才”。同时,还必须掌握与教育行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富于时代特征的思想信息和科技信息,从而达到既能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体系,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做到“全才”。
三、提升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具备优秀品质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能力,才能促进其专业化水平发展。
1 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教学品质具体体现的载体。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并争取成为精品课。这是优秀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走向名师的途经。一是认真备课。要细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都要事先想清楚,做通盘的考虑。二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饱满的热情和诚挚的爱心和学生交流,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三是注重细节。课堂教学的细节处,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水平,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品德修养。四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并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努力让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当我们呈现出完美的理想课堂时,教师的教学艺术就会越来越精湛,教学品质会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和境界。
2 提升善于倾听的能力
由于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年纪小,知识欠缺、语言也不够丰富,在回答教师提问或发表意见时词不达意、说不清的现象常有发生,这就要求教师有听懂学生说话的能力,能听出学生的真意、主旨。有的要给予补充、有的要给予概括、有的要给予引伸、有的要给予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弄懂概念、学会知识。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挖掘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
3 提升科学提问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多边互动的活动过程。一是教师的讲、读、写、问;二是学生的思考、回答。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精心钻研课堂提问,恰当地运用提问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准备问什么、如何问、什么时间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都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的问题要切中要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问题要浅显明了,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有的问题要内涵丰富,起到概括要点的作用:有的问题要含蓄有趣,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拥有科学提问的能力,把握提问的尺度。问题提得越好,学生思维越活跃,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4 提升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对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改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适应并掌握: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观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并整合拓新教材内容:综合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的知识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要有待提高。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的这些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直至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还要经常性地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不仅是对教学结果进行归因与评价,深入细致地探讨整个教学活动的长处和不足,还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看哪些行为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推敲和改正的。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于是自己进行的教学成长记录,反思的过程也一定是自己教学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5 提升教育科研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产生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通过教科研来解答。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学习、讨论、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研究、再总结。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教育科研,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经验和理论,指导的教学才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育教学情境中,才会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品质也必将不断提升。
6 提升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新课程的实施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以创新的意识、自我挑战的勇气,积极投入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开动脑筋,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见,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不断走在教育发展的前面,其教学品质也会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