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性教育模式的研究

2012-04-29 00:00:00张玫玫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9期

自2008年以来,我们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经历了调查研究、教育模式探索、教育大纲实践、教育效果总结、教育大纲修改、深入而较广泛实践的过程,先后在30多所中学和近20所小学进行实践研究。

一、为什么要开展中小学性教育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内及远近郊区十几所中小学抽样调查发现,学生不但生理发育在小学高年级即已开始,而且性心理变化在小学中年级已见端倪:他们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变化感兴趣,有疑惑也有羞涩,由此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方面会发生不同以往的改变:男女同学个性有所凸显,交往冲突开始增多:异性间吸引开始出现,甚至体验童真的恋情。中学生的变化有目共睹,情况的复杂性、矛盾性比小学高年级更加突出,更需要引导。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学校的性教育极不满意,主要存在说教多、恐吓多、禁止多,理解少、疏导少、提升少等问题。造成学生对学校的性教育没兴趣,而多在媒体和同伴间寻找并获得性知识。学生在性价值观提升、性诱惑的判断选择、异性交往的分寸把握、爱情婚姻的基础、男女平等的实质等关乎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问题感到很迷茫,希望得到指导。

二、中小学性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中小学的性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卫生保健和性保护教育,而是一个使人成长为健康、自信、快乐的男性和女性的过程。它使人们能够自信地充任各种性别角色,建立文明有益的两性人际关系,真正达到科学地认知性,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性权利,快乐地享受自己的人生。青少年所接受的性教育的科学性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如何使这一教育开展的适时适度,我们在《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研究》中,确立了性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是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其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建立健康的性态度和性价值观、塑造健全的性别人格,顺利完成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五项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性原则、整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即教育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要适合社会现在和未来进步的需要;综合性原则,即性教育要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理念、知识、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性价值观和生存质量:发展性原则,在不同时期、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小学生,他们的需要和社会的文化是动态的,因此,有效的性教育需要及时地发展、丰富和调整:尊重性原则,性教育涉及学生对个人性权力的认识、把握,对他人性权利和社会责任的尊重与维护,因此,性教育从尊重学生的自尊、权利人手,引导他们学会自尊与对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负责:整合性原则,性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开展的教育,而无论在哪里,其影响力都在有意和无意中发挥,因此,以学校为例此项教育可以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级管理中,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教育者,校园的每一个文化环境,都是教育的场所,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感受到教师的性观念和价值判断。

三、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如何开展这种关乎学生成长和未来人生幸福的性教育,显然不是几节课能完成的,而且学校的现实也不可能把其设为常规课程。因此,我们根据学生需要、社会现实和国内外青少年性教育的主流范本,如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指导纲要,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讨论稿)》(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包括中小学性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评估几部分。《大纲》根据小学和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将教育实施分为五个学段:小学三个(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中学两个(初中和高中)。总体的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性生理和性保健。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体表特征(第一性征);生命的诞生;青春期概念,青春期性生理发育过程和特点;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月经、遗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最佳生育年龄和优生优育:未成年人性(交)行为的可能结果和防护:人工流产的机理及危害。艾滋病教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2 性心理和性调控。悦纳自己的性别,逐步构建适合自己的性别人格: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两性心理特征:社会性别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异性交往中两性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差异;正确对待性意识,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3 性道德与性社会。性的社会属性、性权利和性价值观: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友谊、友爱和爱情的内涵;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科学辨别媒体有关性信息的方法;人生规划和珍爱生命;对艾滋病人的关爱。

4 性审美与性文化。性审美的内涵、要求、标准、特征;性审美的艺术表现、欣赏;适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塑造;社会性别与性形象;性体像与文化;性审美与性文化:性文化特征与种类,生殖图腾与婚俗文化,性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性文化的差异、理解。

5 性自护和性法制。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识别和预防被性虐待和性侵害:非意愿性(交)行为的防范和拒绝,未成年人发生性(交)行为的法律规范:了解婴儿遗弃罪等。

《大纲》的总体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感知,循序渐进地安排,注意了知识的基础与深入之间的逻辑关系,早期教育注意了养成、习惯和性价值观,为后来青春躁动期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大纲的实施,特别考虑到目前学校既需要性教育,又不可能始终有进入课表的常规课时的现实。提供了以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渗透为主导的多种实施途径,如专题性教育、讲座、活动、文化课渗透(特别是语文、思品、心理、生物、历史、地理、美术、体育、舞蹈、音乐,等等)、班主任工作、班会、心理咨询、家长学校等,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大纲》的内容。

四、实践研究与效果

在研究初始阶段,我们选择了20所中学和10所小学,后来中学增加到30所,小学增加到15所。学校的类型包括示范校、一般校、职高校、寄宿校;学校的地域分布包括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区)和郊县;生源包括城区、郊区、农村和流动人口。

研究伊始,课题组根据《大纲》制定了相应的子课题和课题指南,实验校根据本校的需求和能力,选择子课题,组成课题组在该校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长由一名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科研主任、心理老师、生物老师、有经验的班主任、主课和副科老师等。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立项、培训、实施、研讨、交流、总结、改进。期间我们组织了高校、科研机构、一线资深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对实验校进行研究全程指导。

两个周期的实践证明,《大纲》的理念、原则、内容是可行的。实验校大多是通过文化课渗透、专题课、班会、心理咨询、家长学校等方式实施《大纲》内容。

文化课渗透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渗透课,包括语文课、政治课、生物课、心理课、历史课、美术课、体育课、舞蹈课、音乐课等。如语文课,通过分析社会时尚刊物封面,看当今流行女性价值,使学生思考在社会性别建构中自己该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未来;再如历史课。通过分析欧洲希腊文化,看中西方性观念差异的基础;音乐课,通过选听流行歌曲,分析歌词,使学生意识到异性恋情自然而美好,单纯享受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而学会珍藏,提升彼此和理性对待,才能使这种情感长久保鲜……这些课程不但传授了性的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的认识分析,提升了学生对个人价值、社会性别内容、青春美的内含、友谊与爱情关系、家庭与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使学生从小学开始科学地看待性别、交往、情感和责任,到中学阶段能够在多元的社会性观念中理智思考这些问题。

专题课多是科技实践课、选修课。学校根据学生需要进行专题教育,如认识生命诞生的过程、认识身体发育、认识男女生心理特点、学习交往沟通的方法等,使学生对某一专题有较深入的学习和理解,甚至通过活动产生较深刻的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如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却不会换位思考,与同学沟通有时会出现冲突。专题课通过活动使孩子们意识到不沟通,大家对问题的感受和反应多会有差异,因此学会主动沟通很重要。小学高年级男女同学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沟通更加重要,不同的是要在了解男女生差异的基础上,学会尊重,这是顺利交往的前提。再如,三义里小学的茶艺课,学生在感受茶文化的同时。学会了男女的交往仪态和礼节,感受了和谐交往的分寸。

班会是班主任掌控班级学生情况后,对代表性问题进行引导的好方法。实验校适时召开了很多成功的班会,运用同伴教育的效果,让同学间讨论、宣传、感受,班主任只起引路的作用,如新时代的淑女和绅士、“早恋”无罪、有度最美等。

实验校的课题组都有心理教师,对问题较深入的个案,需要心理辅导,尤其陷入异性恋情的学生,作为性教育的手段之一,心理教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很多课题校运用的教育手段。性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社会的传统观念使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教育工作,这项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效果又是什么?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家长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会成为学校性教育的极大阻力。甚至使这一教育夭折。而当家长了解后,会积极支持、参与,因为很多家长已经发现孩子需要这些教育,自己曾尝试却因能力不及而不太见效,而这些就是性教育的内容。因此,课题组要求学校要让家长知晓这个教育,并参与进来,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性教育。家长不仅聆听学校的讲座,还进入课堂与学生互动,阅读学生制作的宣传品,与学生一起阅读学校指定的书籍等,大大促进了学校性教育的开展。

五、结束语

通过两轮的实践,《大纲》获得了实验校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各校形成了适合本校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实验校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开展性教育的意识、理论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希望把这一教育继续下去:学生获得了以往难得指导。更加自信的面对成长:家长对此项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然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社会性别、异性恋情、媒体信息的选择判断力、性价值观提升、疏解冲动意志和能力培养、性审美度的把握与提升等。教师们希望能有课题或教研单位组织他们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学生的变化开展调研和交流,真正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完成好各年龄段赋予他们的任务,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