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2-04-29 00:00:00陈云飞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24期

走特色之路,这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发展的方向之一。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色”二字应具有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学校要在人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育人模式,在学校的发展上具有强大的内驱动力,在校园的面貌上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等等。这种“特色”应集中表现为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老师,也影响着社会。这种“特色”才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当然,特色学校建设应该是历史性的、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踏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一、除去浮躁之心,潜心于教育事业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对教育来讲都是不利的。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潮流涌动的各种名利让当代人的心态难以平静,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猜题押宝,热闹课堂,比拼论文,速成课题,成了学校的“家常便饭”,学校不再是那片纯净的天空。“建设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扭转这种浮躁心态,学校领导要淡泊明志,冷静办学;教师要立足岗位,潜心育人。

第一,正确树立“敢为”和“敢不为”的办学思想。学校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办学思想是否具有特点。要办好一所学校,领导要“敢为”,更要“敢不为”。“敢为”就是要按规律办事,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事要理直气壮地做;“敢不为”就是要坚决抵制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从学校管理的实践看,“敢不为”更难,因为它需要有胆量,有勇气,有独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现在缺的就是这种“敢不为”。

第二,努力提高办学的自主性。学校的发展和特色学校的建设应该是学校自身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强迫。特色学校不仅仅是要“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办学的自主性上,学校的领导集体必须基于自身情况进行自主规划和自主管理,包括自主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

第三,坚持“育人”的大方向。从目前现状看,一些五花八门的“特色学校”也多停留在形式上,明里暗里在升学率上较劲。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回归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学校要育人及为社会育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特色学校要首先搞清楚的东西。因此,为办特色学校,我们应首先探索科学的“育人”规律,把学校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更新管理理念,打造高度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校的发展依靠教师,学校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教师独特的职业化上。教师工作不像科技工作者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也不像医务工作者行为、语言都有规范条例。它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每天所面临的教育工作都是开创性的。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行政管理者应赋予教师管理工作新的内涵,以符合人的培养的要求。

第一,管理是引领和示范。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同样,学校管理者的人格是教师的榜样。学校教师队伍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教师的职业化主要包括“学高”和“身正”两个方面。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好示范,这样才有说服力。学校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

第二,管理是包容和欣赏。在人的培养上没有固定模式,教书育人工作是多样化的,同时也是不可复制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深深地打上教师自身的人格烙印,这也是教师职业化的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校领导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在遵循教育规律及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包容教师的个性特点,尊重教师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个人爱好,欣赏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各种“首创”,让广大教师在尊重和谐的文化环境中展示才华。

第三,管理是关心和服务。高度的职业化是学校单位与教师个人的有机统一,这需要学校领导搞好教职员工的后勤服务。学校领导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入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帮助教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第四,管理是鞭策和激励。学校的发展力在于教师,为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这是新形势下学校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出外参赛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于中年骨干教师,应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条件,促使他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对于老年教师,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传下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教师的职业化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热爱和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满腔热忱,这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色学校建设实质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支撑。

三、进行科学规划,

建设有序的学校系统

建设特色学校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学校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处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各项问题,从而真正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教育模式。

第一,整体出发,顶层设计。学校发展是由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学校不能总是停留在局部工作的突破上,要学会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规划,全面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从办学思想、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校园环境等各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更是要求学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有序协调,步调一致,实现育人上的实效。

第二,学习借鉴,自主创新。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有着谦虚好学、海纳百川的气度。特色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学习借鉴。当前,我国正进入教育大发展时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这也为我们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丰富经验。但成功的经验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经验学习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经验学习重在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由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使自己拥有更强的创新动力,推动学校走向自己的“特色”。

第三,价值引领,自我完善。“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灵魂,优化有序的学校传统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自我纠错的功能,能够使学校在急功近利、疲于应试的社会环境中坚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这种功能的形成依赖于以“育人为本”为核心的特质校园文化,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有这种特色。因此,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校园育人价值观相统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总之,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面子工程。它要求校长从办学理念去立校,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并从管理上去激发教师潜力,从规划上去搞好有序建设,还要求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与力行实践。

(实习编辑 李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