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先育德。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德育管理上,力求方向上不走弯路、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死角,走出一条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德育之路,一直是如今学校追求的目标。下面,以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来谈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困惑与展望。
一、德育工作在探索中前行
多年来,我校针对德育工作要求高,落实难的现实,大胆探索,提出了“抓学习达成共识、抓队伍形成合力、抓主题形成系列、抓活动形成氛围、抓创新形成特色、抓考核形成动力”的德育工作思路,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德育内容层次化、班级工作规范化、学生管理自律化、社区教育网络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统一思想保首位
我校认真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和《德育工作管理试行条例》等德育法规文件,把强基础、抓落实、保首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一是统一认识保首位。学校倡导“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启智又育德”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建好队伍保首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主管副校长、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学生科、团委会、班主任、教研组长、政治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队伍,同时还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三是完善网络保首位。我们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动员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网络。四是强化评价保首位。学校一直坚持学生思想品德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升学、评优的重要依据;重视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营造人人遵纪守法、个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2 强化渗透保落实
德育工作的最大难点是德育目标的落实。我校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促进德育工作灵活渗透的重要手段。
一是抓学科渗透重有机结合。我校在学科教学中设立德育目标,重点探索学科教学和德育的灵活渗透、有机结合,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置德育目标和渗透方式。二是抓管理渗透重规范行为。我校以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为重点,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五个系列的教育,开展了“文明教室”、“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评比活动,坚持德育工作每周一通报、每月一小结。三是抓服务渗透重自觉认同。学校着力转变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学校教职员工以规范的言行、精湛的技能、和蔼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对教职员工的言行、技能、态度、责任心产生认同,进而自觉学习模仿。四是抓活动渗透重寓教于乐。我校经常开展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举办法律知识、国防教育讲座、交通安全等图片展览;开展学生行为规范知识抢答赛、法律知识抢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享受快乐。
3 贴近实际保活力
一是贴近学生解难题。我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坚持师生联系制度,如重视师生沟通、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等。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难题。同时,我校高度重视后进生转化提高工作,充分认识到“转化一个,造福一家;安定一方,带动一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不排挤、歧视后进生。如今,我校校风正、学风浓,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到了100%。
二是贴近生活出议题。我们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锻炼中寻找问题,提出议题,采取分组讨论、主题班会、广播宣传等形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言行。我们充分利用蕴含在学生中的优质德育资源,提出“学榜样、赶先进”等议题,引导学生如何学榜样求上进,怎样赶先进提素质。我们重点提出“感恩”议题,开展给家长写感恩信、感念师恩演讲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刻苦学习、积极上进。
三是贴近社会明是非。我校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将著名思想家王船山、革命先烈夏明翰的事迹编入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开办了青年业余党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县光荣院、夏明翰文化宫、湘西草堂等德育基地,提出一些与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还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
一是传统的德育方式和德育定位落后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教育要求。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在新时期,学生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平等意识逐渐增强;但当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德育研究不够深入,其思想和教育方式陈旧、创新能力不够,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这就造成了高中教育中一直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在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之下,不少学校对德育工作开始重视起来,但实际上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忽视了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造成现在很多学生淡化理想、精神萎靡、目光短浅、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倾向。
二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差异使德育工作变得十分复杂。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他们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这使因网络而滋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益突出。
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造成德育工作效果不佳。“5+2<7”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困惑。学校5天的教育效果却远远小于两天的家庭生活。因为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娇宠、百依百顺,视他们为小皇帝;同时,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他们独尊、任性的性格。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惧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与压力。家长对子女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另外,还有许多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其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家庭生活无人问津,形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尽管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们沟通,但家庭与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学校的思品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社会环境冲击学校教育造成德育工作困惑。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转变,这使学校在指导学生适应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学生在学校里接受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受到的是愉悦的道德情操的熏陶;但他们在社会上和家庭里,耳闻目睹的却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当学生一旦接触社会时,他们就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这使学校苦心构筑起的道德信念、政治信仰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这种现象,已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展望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战场,必须加强实践探索,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拓展学校德育的内容。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促进国家的繁荣;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安全教育,始终把学生的生命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开展环境教育,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文明人的观念与行为,通过环境熏陶和环境保护活动,激发其内心体验,提升广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开展“防艾禁毒”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自我保护、珍爱生命;开展青春期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惜时奋进;加强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工作,使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另外,还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公正无私、诚实笃信、讲求实际、戒奢节俭等修身之道;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弘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二要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我们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身边的小事切入,以此教育学生,使学校德育工作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其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课外阅读、音乐、体育、美术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都要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发挥所有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建立起学校德育大课表体系,使学校德育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同时,量化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并把量化计分融入高考选拔之中。
四要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其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中小学生品德素养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同时,学校还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学生科、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要建立和健全“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构筑多层次德育工作平台。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起来,协同作战;以家长联系会等多种形式,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使新时期德育工作有目标、有形式、有措施。
六要探索新的德育方法,使德育方法多样化。我们要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保持德育方法向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转变。处于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情绪变化快、起伏大,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必须研究个案与德育方法。
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涌现,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与品德修养,即要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发展全面的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每个教育者都必须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