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题分两大类,分别是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题干精炼、简捷,只要准确抓到关键词,再字斟句酌,深入挖掘内涵、扩大外延,就能理解题意。学生做选择题时,需要运用合适、恰当的方法,通过发散和拓展,快速找到正确的答案。综合题的题干材料丰富多样,学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去看材料,从纷繁复杂的显性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寻找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才能“披荆斩棘”,从“繁、多、杂”中走出来,另辟蹊径。学生做综合题时,关键要处理好材料在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要掌握浓缩和提炼的技巧。下面,笔者通过对两道试题的分析,谈谈自己对地理学科高考复习的思考和体会。
一、通过分析试题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不少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复杂的题目不愿意思考,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解决难题,面对简单的题目,快速写出答案,从来不考虑那是考察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通过分析地理试题,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知道如何解决各种问题。
如图为沿60°W和120°E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O为极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气候类型。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与④气候类型的形成有关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信风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
④西风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其实该选择题所反映的信息量很多,因为按常规的定式思维,应先判断OA和OB,哪一条是600°W,哪一条是120°E。这里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和规律是:重要的经线经过的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这里主要是气候类型和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成因等。笔者班里有52名学生,只有4位同学做对了这道题。那么应该如何解答这样的题目呢?笔者让做对的学生与大家一起分享做题思路时,学生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最简捷的“猜”字。怎样猜呢?将A(0°纬度)~O(90°纬度)分成三等份,按纬度分布规律标出30°以及60°,继而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依次画出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等。然后再对照位置就可以选择在④气候类型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了,这样一来,正确答案就一目了然。
再如,有一道综合题给出了三个材料,其中材料一中有一个已知条件,那就是:tg30°≈0.577。要回答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根据材料一、二,住宅间距至少大于(
)米,该小区底层住户的采光问题才能得到完全解决。
根据已知材料计算出的结果是34.662045米,但是许多同学填出35米、34.7米、34.66米的答案,实际上正确答案应填34.662米。那么,学生为什么出现错误呢?如果认真思量一下,就会发现不少学生没有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对材料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没有感悟。已知条件tg30°≈0.577当中已经暗示小数点后要保留三位数。有的学生对此却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没有产生任何的“敏感”反应。
教师通过分析各种地理题目,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各种题型,细致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同时,教师还教会了学生各种分析方法,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从分析试题中得到的反思与启示
1 地理教学高考复习应遵循原则
首先,教师应看学生的基础定第一轮复习时教学的内容。这是因材施教阶段。第一轮只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最好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过多要求学生提高个人能力,而是在基础夯实的前提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一“发”,让学生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其次,教师应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定第二轮复习时教学的内容。这是提高效能阶段。教师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不但要做好与第一轮复习的衔接,同时还要处理好复习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递进关系。第二轮的不同阶段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随着第二轮复习的深入,教师要注意复习内容与学生的契合度。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环环相扣,最后就会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中后期一定要穿插综合训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依据高考时间定学生学习的重心立足点。这是达到总分最大化阶段。高三复习一般是分三轮进行的,每一轮的复习,主要是掂量“基础、能力、心理”三个方面孰轻孰重。第一轮复习是把“基础”放在第一位,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教材为载体,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基本技能、逐步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和基本的学科素养;第二轮复习是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重视基础知识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在第一轮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吃透教材,进行专题复习,分专题对学科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提高学科核心能力;第三轮复习是在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教师应该把学生“心理”放在第一位。教师要维持学生平稳的精神状态,不让学生的情绪产生大的跌宕起伏,尽量让他们在高考的时候,精神处于最佳的巅峰状态。
2 学生做题时要学会“三化”
一是学会简洁问题简单化。有相当一部分高考试题是考学生“双基”的,只要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正确掌握了,本来回答这一类问题应该驾轻就熟。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简单。很多学生面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质疑:高考题有那么简单吗?是不是设置了什么陷阱呢?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从根本上讲还是“双基”不过硬,对自己并不自信,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图,以致将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特别复杂,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要把夯实基础贯穿始终。
二是学会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面对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试题,一定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要对试题中的文字、数字以及其他一些注解等有足够的敏感度,注重对知识的迁移,注重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真正回答出切合试题的答案。
三是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们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任何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或者问题都可以通过分解,逐步予以解决。只要学生能把一个个简单的状况弄清楚,复杂的问题自然也不在话下。就像平时讲故事,必须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倾听对象,才能让倾听者听得明白,才能像让别人了解事情原委一样,学生回答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秉持这样的理念:自己的解答不是给专家或者教师批阅的,而是为了给“并不了解事情真相”的读者解惑。因此,学生在回答由诸多材料组成的主观题的问题时,必须尊重事实(材料)、掌握规律、运用原理,以清晰的思路、分明的层次、严谨的步骤、规范的(学科)语言,把问题的答案完整地呈现在批阅者的面前。
总而言之,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分析地理试题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备考的角度考虑,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调整好状态,最终使每一位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荣山中学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