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开始启动新课改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广义上说,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堂作为落实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所呈现的课程资源无疑是最宝贵的,但目前对课堂资源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对必修学科课堂资源的开发。检索中国知网,“新世纪的头9年里,以其为题的论文总量只有45篇”,这说明课堂资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其间通过尝试学案教学法,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推进课堂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
1 优化文本资源
法国哲学家利科尔把“文本”定义为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对历史课堂直接产生作用的文本资源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教师的备课笔记、历史地图和图片等教学用具,以及学生的各类教辅用书和练习。这些都是历史课堂基本的资源。基于这些基本资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编制和使用教学案,实现了文本资源的优化使用。
优化蕴含着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文本开发”是指为更好地解读教材,师生通过各种方法,自主发掘的除教材以外的文本材料。教学案就是师生自主开发的文本材料,但教学案不是简单的文本补充材料。教师可把教学案分成八个模块:基础目标、重点难点、前置作业、知识梳理、拓展延伸、课堂巩固、合作展示、总结反思。这八个模块实现了教材、课标、教参和各类教辅用书的整合。可以这么说,编制教学案是教师和教材的一次对话,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教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本材料产生的个性化理解。如确定的重难点是基于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细化为问题的形式表述。知识梳理并不是书本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拓展延伸或是通过补充史料,体验历史,提升解读历史的能力;或是通过小专题,回顾思考,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课堂巩固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编制教学案即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次对话,也是老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深度挖掘。
教学案是教师上课使用的简案,也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南。通常,教师提前一天把教学案发下去,要求学生在提前看书的基础上完成前置作业和知识梳理部分。教师上课之前收上来批阅,根据存在问题可以在知识难点的审定和教学流程的处理方面修正自己的备课。所以,教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是教师备课的自然延伸,是教师二次备课的主要形式。
2 激活学生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本教育理论进一步指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个体作为资源,表现在具有学习动力和拥有学习基础这两个方面”。使用教学案,不仅使学生的预习有了具体的任务,还使教师的督促有了抓手;不仅使学生通过预习把握了目标方向,了解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通过提前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当然,学生作为学习资源,更主要在于“学生用于学习的能量,不仅仅是用于信息的接收,更用于信息的创建”。使用教学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那么,如何利用教学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笔者在历史课堂上着重围绕设计教学情景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笔者利用教学案不仅实现了文本资源的重新建构,还以教学案为载体,多样化设计教学情景。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学案上知识梳理部分建构的知识体系和相关思考题、拓展延伸部分的材料解析和专题归纳分析等是教学案直接提供的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即“生长”。消化一生长一消化一生长……循环往复、相互交替,正如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规律一样,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教学案不仅是向学生提供的一份学习资料,笔者还将它作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抓手。学生在课堂上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个人思考为前提。只有当学生个人思考之后,有了发现的惊喜需要和同伴分享时,或者有了困惑需要向同伴寻求帮助时,合作学习才成为可能。笔者课前对课堂问题做好充分的预设,如教学案上的思考题、拓展延伸的能力应用题,还有在合作展示部分,针对那些能力应用题和前置作业中的错题设计的变式题。这样讨论的问题就来源于学生,又经过了课堂的提示,讨论就变得实在而有实效。所以,“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当然,笔者也注意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瞬间想法,并通过引导使其成为课堂探究的议题。在课堂小结中,笔者经常让学生合作,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用图示法等形式建立教材知识结构,并进行交流点评。
3 开发特色资源
在尝试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以学定教、讲练结合、合作展示、有效激励”的思路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形成课堂资源的特色亮点。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相互督促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探究引导、解惑指导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要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除了鼓励欣赏外,主要是给学生多提供课堂展示的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
以学定教不一定是先学后教,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案上的拓展延伸部分一般都是以师生同步互动的形式展开的。合作展示中错题和变题的集体探究、学生的课堂小结和反思也很难说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但核心是以学定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训练,训练是使基础知识转变为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从知识梳理到拓展延伸的探究,是“导练”;以当堂的限时训练进行课堂巩固,学生独立完成前首先要读史(教材知识),这是“读练”;合作展示和课堂小结中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反思重构,是“议练”。这样,在学案教学法的行动研究中,基本形成了“导练·读练·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现课堂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一是坚持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之间的双轮驱动。课程资源按功能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也就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条件,包括场地、设施、设备、环境等因素。教学案承载着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技能,蕴含着师生的经验,可推动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使课堂隋景更接近真实,教师在上课时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学科思想。
二是实现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的同步提升。课程资源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有形的课程资源,教学案就是属于这一类。隐性资源则属于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使这些隐性资源能够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显性资源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等一起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浅表走向深入,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编制和使用教学案,对教师而言,可以开发学生资源,可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通过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还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案的行动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学校通过教师合作、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每一份教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都时刻提醒我们要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同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主动学习求教、坚持写作积累,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课程意识,在开发课程资源中使自己得到专业的成长,也使自己成为课堂中最好的课程资源。
三、开发课堂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重学案,同时不能忽视教材教辅。使用教学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不能用学案取代教材,也不能完全抛开其他教辅用书。正式发行的教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生熟悉教材,能更容易把握体现在教学案上的教学意图,激发蕴含在教学案中的多种课程资源。笔者在课堂上重视让学生看书、读史,有些教材补充的史料在教学案上没有,也要引导学生看,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每门学科一般都有相应的教辅用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把它和教学案有机结合。如教师可直接在教辅用书上选择练习题作为前置作业,或根据教辅用书上的题目编写同类题,那些原型题在课堂教学中就成为变式题让学生练习展示。
二是注重预设,同时不能忽视动态生成。从狭义上说,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进教学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我们编制教学案时,已经对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学生预习后经过二次备课,对难点的把握更有针对性,在合作展示部分设计的变式题更是解决课堂从预设到生成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促进了课堂预设内的生成,即教师基于对学情的把握,精心营造教学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产生出来的资源。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中有很多不是教师所期待、所能预料的意外因素,属于预设外的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阐述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教学案,要及时发现、捕捉并合理整合,使这种不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使教学过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是注重统一,同时不能忽视个体差异。教学案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料和课堂的教学资料,我们一般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统一的要求,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教学案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差异也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正因为有冲突,学生才会在争论、辨别中分享不同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完善自我。所以,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合作的时候,可先让他们自由结对。学生的自由结对往往是从友谊出发,相互交流比较活跃,这实际上也是开发了课堂情感资源。但教师要从学习角度做好调控,在学生自由结对的基础上临时安排其他同学加入,以实现强弱搭配。实践证明,只有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激励才是有效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理解,不求形式上的规范和统一,在预习和作业方面也要特殊学生特殊处理,分层次要求。这样的教学案才能适应全体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教活每一个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