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内涵发展 兴办优质惠民教育

2012-04-29 00:00:00李霞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6期

河南省新密市(以下简称我市)属丘陵地区,由于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乡镇之间、城镇和农村之间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极不平衡,同时农村学生和教师向城镇流动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更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兴办优质惠民教育为宗旨,从六个方面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解决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我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无论是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计划,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在日常工作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市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解决。2009年春,市四大班子领导和教育专家成立新密教育发展调研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新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对新密教育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专题会议,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长和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历史f生突破。同时,我们还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浓厚氛围。近3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开好两次教育工作会。年初的教育工作会,总结上一年的教育工作,部署新一年的教育工作,并拿出上百万元表彰奖励百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百名优秀教师、百名优秀后勤工作者、十名优秀校长;九月为教师节庆祝表彰会,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两次教育工作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我市农村学校校舍简陋、宿舍和餐厅食堂严重不足的问题,2009年以来,我市投入2.78亿元,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

其一,掀起以改善农村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为突破口的改善办学条件热潮。2009年,我市采取以“市为主、乡参与、委局帮、群众助”的办法,累计投资1.38亿元,装备冷暖空调5658台,保证了学生和教师在冬暖夏凉的教室、寝室里学习和生活;装备电视机1862台、影碟机1845台、计算机教室21个、多媒体教学设备124套,提高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新建15个初中实验室,装备初中和小学体音美器材、教学仪器和图书,使全市初中和小学的仪器、图书装备达标率在75%以上;全市新建、改造学生宿舍1.3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餐厅8490平方米,配备学生双层床9000张、餐桌凳19486个、消毒柜156台,保证了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就餐的需要。

其二,投资5000万元,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10年,我市新建中小学校舍37140平方米;装备教科书循环使用专用消毒柜156台、图书架1520组、图书31万册,使全市中小学图书装备达标率达到95%;装备仪器柜976个、小学教学仪器98套,使小学教学仪器达标率达到100%;装备小学计算机教室21个、多媒体教室124个,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达标率达到85%。

其三,投资900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2011年,我市投资4000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3.1万平方米,为市直3所小学铺设了塑胶场地和塑胶篮球场,优化了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投资5000万元,为全市118所中小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推拉式复合黑板和短焦投影,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配备了7000台笔记本电脑,为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年来,我市彻底改变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赶上或接近城市学校的水平,特别是我们为农村学校安装冷暖空调和为全市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在河南省农村学校尚属首例,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市改善办学条件的举措都进行了宣传报道,我市也被河南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

三、整体规划、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为把学前教育这一公益性、普惠性的工作做好,我市制订了《新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新密市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我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6所,将使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市已投资5900万元,新建幼儿园3所,改扩建幼儿园17所,新增223个教学班,可接纳幼儿6990名,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在加强幼儿园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市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保教质量。2010和2011年,我市公开招聘54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幼儿园。同时,采取培训、交流、网络信息化服务等手段,提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业务素质。

在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方面,我市通过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2011年,我市按照“你规范、我扶持,你降费、我补贴”的原则,认真落实上级政策,为全市25798名幼儿发放每学年300元的补贴配套资金共计365.74万元。今年,我们为37所晋升为郑州市合格幼儿园的民办幼儿园发放奖补资金153万元,调动了各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质量的积极性。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幼儿教育网络体系,2011年,全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0%。

2 积极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

一是切实加强普通高中建设。2010年,我市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占地191亩、总设计规模96个教学班、总建筑面积74692平方米的新密二高新校区。2011年,投资1800万元为市一高和市实验高中新建了学生宿舍楼和艺术楼。二是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2010年,我市投入1000万元新建职教中心学生餐厅5400平方米、图书楼4630平方米;投入370万元新建第二职专宿舍楼4989平方米,建设实训基地6个。三是积极推动职普共进,全面落实省、市职业教育攻坚战,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招生机制,推动职普共进,促进了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市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3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

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大力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认真落实免学费和资助等政策。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将闲置国有资产优先出租或转让给民办学校办学、撬动民间资本、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教育。三是建立保障帮扶机制,加强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建立规范管理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民办教育基本形成了政策配套、管理规范、规模适度的良好发展局面。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资水平的均衡

我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胆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管理、交流和培训,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一是整肃队伍。2009年暑假,市纪委、市教体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教师队伍清查整顿活动,局机关率先裁员37人,教育系统解除编制46人,完善手续162人,返回原单位工作209人,从根本上规范、稳定和纯洁了教师队伍。二是改革校长选任机制。2009年,我们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评议、公示等程序,公开选拔了农村小学、初中、市直中小学校长126名,优化了校长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三是公开招录教师。我市近3年累计招录新教师465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四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我市近几年累计交流教师1692人次,涉及学校153所,组织教育管理人员挂职锻炼401人次。五是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我们以郑州师专、河南师范大学和市进修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开展农村专任教师脱产培训、岗位培训。目前,我市公办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高学历率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认真贯彻国家、省、市颁布的各项管理规范和条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不断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建立控制中小学生辍学责任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学籍管理,制止无序流动;采取入户劝学等办法,动员流失学生返校就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失学;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切实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结合实际出台制度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节假日补课等不良现象,优化教育环境,减轻学生负担。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重构师生教学关系,构建生态课堂、生命课堂、道德课堂,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和谐发展。四是建立校长担课、听课、评课制度,促使校长深入教学一线,以教学领导教学。五是全面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师生成长档案,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六是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提升力学内涵

我们以“文化立校,人文强校”为宗旨,制定《新密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每年突出一个重点,分步实施。

首先,以环境建设为重点,把校园建成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花园、乐园和家园。我们拟定了80条环境建设规范化标准,对校园设施、校容校貌、班级面貌、师生面貌、餐厅、寝室、厕所等方面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通过动员会、阶段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督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环境建设标准,特别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显性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次,在显性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建设书香校园等隐性文化方面深化。我们以“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为核心,孕育学校精神。通过塑造学校灵魂、设计校徽、谱写校歌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主题比赛活动、征文活动,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全市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每年开展“暑期读一本好书”活动,并组织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及成果展示。我们通过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使广大学生享受书香的浸润,领略到书香文化的魅力,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制定《新密市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促使学校走出一条“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我们根据学校基础,分层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在初级阶段,没有特色的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2~3项能促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打开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中级阶段,已有特色项目的学校,要经过对单向特色的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以凸显育人功能。在高级阶段,我们要将鲜明的学校特色拓展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以个性特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形成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精神文化。

作者系河南省新密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