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开减负”之实 举素质教育之旗

2012-04-29 00:00:00焦桂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6期

近两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着力寻求“三开减负”之实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

记者: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感到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请问您对素质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刘涛:“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有近20年了。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虽然几经修改,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出了全面性,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在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施以全员、全方位的教育。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也就是我常说的“三开”。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人才“营养”才全面,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二是课业负担要适度,即课业负担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体现阶段性特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不一样的)。但课业负担不能一点都没有,也不能过重,目前是过重了,要减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减负”。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三开减负”,我们知道泸州市中小学“三开减负”活动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请问,你们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活动?

刘涛:搞“三开减负”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了多年,但实际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这跟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有关系,也跟学校陈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有关系。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人为地把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统考学科被作为“主科”,增加课时,增加课后作业,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不堪;非统考学科则被作为“副科”,学校往往不开设,即便开了课也常常被挤占用作“主科”教学。这形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营养不全”的现象,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低下,缺乏探究和创造精神。我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把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开减负”3年攻坚规划,打算通过“三开减负”这场攻坚活动打开我市素质教育的人口。

记者:你们的“三开减负”攻坚活动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

刘涛:在“三开减负”攻坚活动中,我们着力解决阻碍素质教育推进的主、客观因素。

一是克服一个“怕”字。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减负”和提高质量是矛盾的,害怕负担减轻了,质量就掉下来了。其实,“减负”与“增效”是完全能够同时实现的,山西新绛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市在“三开减负”攻坚战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减负增效”的典型学校。如龙马潭区泸化中学,它的化学学科负担最轻,但教学质量最好;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框架式教学”改革,通过对传统课堂结构和教材进行重构重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成绩也一步步攀升。有了成功的范例,各学校“减负增效”的信心增强了,实施“三开减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是克服一个“利”字。过多过滥的教辅材料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为了图利,商家总是想尽办法通过学校把教辅材料卖给学生。最近,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教育厅等省级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我市也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的规定。我们要求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超越《教辅目录》范围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必须严格执行教辅材料学生自愿、无偿代购制度。我们通过规范课辅材料的购买和使用,真正减轻了学生的书包。

三是注重一个“投”字。我市不断加大投入,为学校创造必要的硬、软件条件。针对我市部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因为师资、校舍、设备、场地等方面不足,导致学科无法开齐、开足、开好的状况,我们加大了对师资培养、校舍改造、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确保各学校有条件实现“三开”。

我们通过舆论监督、家长学生举报、教育部门不定期暗访督查、年终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等措施,首先在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强力推进,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记者:你们在“三开减负”活动中,是如何做到“减负增效”的?

刘涛: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是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对旧有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我们的不少学校和教师总是不相信学生,生怕他们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总是讲得很细、很多。为了“巩固”知识,课后又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题让学生做,挤占了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领导抓得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要做到“减负增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三苦”转变为“三善”,即要变领导苦抓为领导善抓,变教师苦教为教师善教,变学生苦学为学生善学。而要做到“三善”,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理念,积极、大胆地进行教学结构改革。我们在教学结构改革中,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用刚性的手段限制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减少教师的讲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二是重点做好导学,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编写。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把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学会,不懂的带到课堂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进行解决,对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和思维体系。我们在教学结构改革中严守“四不准”底线,即不准增加统考学科的课时,不准减少非统考学科的课时,不准教师的讲课超过限定时间,不准布置超时作业。

目前,我们已在全市16所初中学校正式启动教学结构改革试点,从试点学校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遍提高了,自学能力普遍增强了,考试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记者:从您的谈话中看得出贵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请问你们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

刘涛:我市素质教育呈立体式推进,主要体现了全面性和全员性。所谓立体式就是指德、智、体、美不偏废任何一方面,教、学、考、评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近两年来,我们主要从15个方面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严格执行省重点以上高中学校不办补习班的规定;二是调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科难度和分数;三是减轻幼儿园和小学过重负担;四是全面推进“三开”,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五是取消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春季招生;六是增加体育和理、化、生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数的比重;七是开展校本课程电视展评;八是开展16所初中学校教学结构改革试点;九是推进初中学校毕业年级的评估;十是推进学校“兴趣小组”的建设,变校园为“乐园”;十一是推进教师校本研修和“3313”教师培养工程,让教师心中有目标;十二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有“品味”;十三是推进为期3年的以“加强感恩教育、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十四是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十五是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毕业学校。

记者:贵市为推进素质教育采取的这些措施,您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刘涛: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队伍。

近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2011年,我们制定了《泸州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提出了“3313”培训工程,即对全市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岗位培训,对近3000名骨干教师进行提升培训,对100名管理者和培训者进行研修培训和打造30名酒城教育专家。

今年,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出台,我市就立即安排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5月25-27日,国家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志祥,带领全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组的20余名专家,对我市200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新课标培训。6月,我们还将邀请山西绛县横水初中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来泸,为我市16所市级课改学校的800余名教师作现场培训。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泸州市青年教师协会1500余名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各区、县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积极争取“国培计划”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大规模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我们加强校本研修和校本研训,把校本研修打造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阵地。我相信,通过这些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会得到根本的转变,业务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教育水平也必然会大大提高,全市素质教育的进程必定会随之加快。

其次,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考核导向机制,发挥“指挥棒”作用。由于评估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标,因此我们着力解决市级层面素质教育评估导向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评估考核保障。我们对评估的难点采取“小改快改”策略,内容上小幅改革,进度上快速推进,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强化定量评估的权重。近两年来,我们重点调整修订了《县区素质教育评估方案》《普通高中毕业班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初中素质教育综合评估方案》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方案》,为县、区和基层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严格利用考核结果,对“三开”、“减负”和“乱招生”等未达标或出现突出问题的学校,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我们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学校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育指标制定、教学结构改革等进行调整、优化,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轨”。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特色教育”,而有些专家对此却持怀疑态度,请问您如何看待“特色教育”?“特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刘涛:现在,有些地方过分渲染所谓的“特色教育”,以此代替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呈螺旋式不断上升,对它的培养要长期坚持,防止反弹。力推新教育实验的朱永新提出一年搞十次专项活动:三月的环保,四月的清明祭祖……每年都搞,但是每年的内容都在不断升华、创新。以植树活动为例,学生从一年又一年的植树过程中,先是明白植树能美化环境,从而认识到这是一件善事、德事,渐渐升华为一种环保的理念和行动。那种急功近利、一阵风似的所谓“特色教育”不是真正的“特色教育”,反之,如果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全员性的活动,就会形成“特色教育”。

5月11日,我们召开了全市感恩教育行动动员大会,启动了为期3年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开展此次活动的原因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有的学生对社会、父母、同学、老师等埋怨情绪较大,感情淡薄。虽然原因很多,但是学校感恩德育活动搞得太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次活动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感“五恩”,即祖国的呵护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第二步为“感恩·奋进”,即感恩之后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社会上应承担的责任,并把“感恩·奋进”落实到行动之中,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奋进。第三步为“感恩·奉献”。社会文明是靠每一个人的奉献积累而形成的,只有强调奉献,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是把德育的素材进行整合,通过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地教化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