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之间要交流、沟通,取得共同发展,从而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它的教学模式上。只有教学方法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积极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得到幸福的求知体验。
一、师生互动教学关系的建立
首先,师生应共同开发课程。在有些学校的课程开发中,教师几乎包揽全部工作。其实,学生也可以参与课程开发工作,因为那能使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更大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因为学生参与开发课程,会从年龄、心理等方面更接近他们自己的需求。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吸纳学生加入,让他们的想法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其次,师生可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多年来,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成问题全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压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课堂教学“动起来”,师生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如教学《趣识对联》一课,出示语言材料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打着拍子诵读,一起探讨疑难问题。响亮的掌声、整齐的诵读声和激烈的讨论声传递着一个信息,师生共同教学,构建了一个和谐互动、其乐融融的语文课堂。
最后,师生要共同进行评价活动。师生共同进行评价活动,可以起到更好的评价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也包括教师的评价。通过自评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通过小组同学集体评价,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而教师的评价可作为自评、互评的补充,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弥补不足。同时也提倡学生评价教师,让学生通过“我喜欢、我不喜欢、我希望”等句子,向教师提出要求。这样做,可以使教师了解到自己工作的不足,调整工作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课堂模式。成功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上,教学方法灵活,师生关系和谐轻松,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和谐统一。而教师积极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就能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一是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助,形成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的相互作用。“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变化的,要突出互动、互助、互联、互促。互动,主要指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相应的活动;互助,主要指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彼此合作;互联,即教师、学生、课程、环境连成整体,不能被视为孤立存在;互促,即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有的教师在教授《荷叶圆圆》时,就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有效互动。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个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贴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带领孩子在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师生互动情景。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掌声)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笑)
这种教学模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够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创设师生互动的诗词情境。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重新分析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总结,充分实现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如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就以激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和谐、高效的互动效果。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古诗词比较单调难懂,教师在讲授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古诗词,教师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教师教诗词时,可以采用讲背景故事、表演诗中内容、做诗歌游戏等方法,让学生自然领悟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会诗歌知识,教学效果要比简单机械地朗读、背诵好得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正掌握古诗词。因为和谐互动的教学设计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深挚,又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文字功夫的高妙。如在《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教师首先配乐解说:渭城的清晨一小雨蒙蒙,客舍旁边——春雨润泽了柳叶,使柳叶的颜色更加鲜亮。诗人王维眼中溢满了点点离愁,他看了看友人已经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杯,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着,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诗中的‘更尽’说明什么?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认识:一个“更尽”传神地表达了朋友间的难分难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包含着王维对和元二难以再相见的深深遗憾,对元二使到安西后生活的牵挂。
三是共建细读文本的语文课堂。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行》一诗中写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孙绍振教授也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小学生更要培养文本细读能力,为提高阅读能力打好这个基础。”只有师生真诚合作,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欣赏,才能共建一个和谐互动的语文课堂。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实习教研课,课题是《鸟的天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前一个“数”很明显读作“shù”,是数量、数目的意思。可后一个“数”应该怎么读呢?师生共同翻阅词典,发现“计数(shù)”和“计数(shǔ)”两个读音都有,学生一下子很难确定读音。这时,笔者并没有把答案立刻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不断地读这句话。经过慢慢品读、细细推敲,学生发现后一个“数”应该读第三声(shǔ),是“计算”的意思,作动词用。如果读成第四声(shù),那么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枝干的数目多得不可以计算它的数目”,那这句话就成病句了。
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培养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品质,造就着学生平等民主的性格。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课堂被动的消费者,而且是课堂主动的创造者,能够对课堂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能够对课堂作出贡献的学生,明天不仅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更有可能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健康社会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学院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