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传》:似一张自画像

2012-04-29 00:00:00树粉 若水
世界知识 2012年10期

1924年,未满三十的胡佛被任命为美国调查局局长。之后,胡佛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8年直至去世,历经八位总统而屹立不倒。1935年,他将这个机构正式改为联邦调查局(FBI)。87年后的今天, FBI仍属于美国司法部的重要一翼,他本人和这个机构的许多经历依然被人不断提起、许多秘闻也浮现在公众面前,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部电影不再需要获得任何人的首肯便能面世,尽管过去有些同类电影让FBI的官员感到不爽。

这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胡佛传》塑造的是一个自大狭隘的多疑政客,一个毁誉参半的争议人物,尽管在他治下联邦调查局步入辉煌时代,但他激进的办事风格也备受争议。“大人物”也会被权力腐化——正是导演伊斯特伍德对其一生的慨叹。

迟来的嘲笑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在胡佛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今年81岁的老爷子对这位美国英雄相当熟悉,他曾被塑造为正义的化身,可众多解禁的消息却证实他利用操纵他人意识来维持自己的权位,这个复杂的人物激起了伊斯特伍德的兴趣。

胡佛与好莱坞的合作可谓悠久。胡佛接管调查局后,发现电影中警察的形象往往愚蠢不堪,起初,他只是想借助这个超级梦工厂建立FBI的正面形象,但效果实在太好,甚至远远超出胡佛的想象——FBI及其威武形象被无数次推向了全世界。直到现在,FBI精明干探的印象仍在源源不断的打包出售给观众。

胡佛是很会利用大众传媒来造势的人,这一点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也有体现。导演甚至重现了胡佛与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在镁光灯下的和谐一幕。历史上的胡佛注重调查局的公众影响,他操纵媒体甚至是好莱坞大制片商来推广“调查局探员”的形象。至今,“调查局探员”仍然是一个独特的美国大众文化符号。

在摄影棚,胡佛的权力大过制片商。每一部犯罪片的拍摄都必须遵循胡佛的意志。“全部细节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他对每部电影、每个场景、每个脚本、每名演员都进行审阅。每件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批准。”在电影《国民公敌》拍摄时,他给演员詹姆斯·卡格尼的惟一建议是“在结尾你必须要死掉,因为我不想看到任何骗子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样的强力推动下,FBI成为了正义和勇气的化身,60年代有人做过调查,所有在校大学生中,希望进入联邦调查局当特工的人占67%,更多的中小学生则把特工作为自己一生中的一个崇高理想去追求。

不过,权势熏天的胡佛却并不信任好莱坞,称他们为“那帮得寸进尺的家伙”。1965年华纳投拍《联邦调查局》剧集,胡佛亲任剧集顾问,可笑的是:戏外,从演员到工作人员,哪怕只是发过简历的应征者、写过信的热心观众,他们的身份记录和指纹档案都被挨个审查过;戏里,特工角色不能喝酒抽烟窃听电话,线人绝不能死,发展到最后是所有角色都不能死……在该剧集播出的九年(1965~1974年)时间里,任外面的世界越战、水门事件等等风起云涌,剧中特工的世界仍一片宁静。

胡佛不仅控制好莱坞的作品,更控制人,特别是他们的政治信仰,400多位好莱坞演员、导演、编剧被列入“黑名单”。上世纪20年代初,卓别林就曾收到胡佛的警告——不要把权贵和政要刻画得宛若小丑,结果不知死活的卓别林不仅拒绝还嘲笑了胡佛。之后,卓别林成了FBI调查的最大目标之一,关于他的秘密档案竟有2060页。1952年,借卓别林去英国访问之机,胡佛以“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取消其入境许可。

40年过去了,好莱坞影人们不再需要担心审查的问题。在这部传记片中,关于胡佛本人是同性恋及异装癖的猜测,电影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描述。胡佛曾十分反对同性恋,还积极参与了迫害同性恋的“莱文德运动”。但也有人言之凿凿肯定他的同性倾向。据说联邦调查局退役特工社团和胡佛基金会曾特意向片方致电,要求“妥善处理具有争议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胡佛与副局长托尔森的亲密关系贯穿全片。斯人不在,铁手已松,谁又能阻止好莱坞以解析人性之名展开艺术创作的翅膀?毋需说,这更像是一声迟来但却注定要来的嘲笑。

隐秘的帝国

全美头号警察——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在1934年的那个春天开始了繁忙的工作:那一年司法部迁到了宾夕法尼亚大道,奉总统之命开始监视法西斯组织,研究国会刚通过的防止犯罪行为的新法案,把已裁撤的禁酒局的侦缉人员收编入联邦调查局。影片中亦涉及胡佛罗致各种人才的经历——英雄不问出身,这位局长都要。也正是胡佛独特的工作作风奠定了联邦调查局日后出色的办案水平。

大萧条之后的年代里,所谓“社会精英”已声誉扫地,劫匪在大众心目中反而成为罗宾汉式的人物,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片中提到的约翰·迪林杰是联邦调查局历史上的“头号公敌”,可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有人却对他十分钦佩,写到:“迪林杰不抢穷人,专抢那些靠抢穷人发财的人。我拥护他。”胡佛所领导的联邦调查局以公正及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开列了一连串“社会公敌”的名单并与之展开斗争,包括“美男子”佛洛依德、“娃娃脸”纳尔逊、巴克“大娘”和大名鼎鼎的“机枪手”凯利。G-man(FBI对自己探员的称呼)无所不在,时刻保护着美国“人民”,确切地说,是在保护美国建国理想当中一直存在着的精英文化秩序。

于是,FBI开展了一系列的非法活动,包括不法拘禁、不择手段地窃取机密、偷窥个人隐私和监听电话。胡佛的胆子也愈来愈大,终于一手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隐秘帝国,直至1938年纽约地方检察官托马斯·杜威(其后两度竞选总统)严厉批评胡佛的作为,认为联邦调查局大搞窃听是对个人自由的严重侵犯。由此开启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特工组织权力滥用引发的普遍担忧,人们纷纷质疑联邦调查局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胡佛毫不客气地反击:“有些知识分子肆无忌惮地蛊惑人心,并不符合美国传统。我们应激于义愤,公开揭露妖言惑众者!”

实际上,不管胡佛怎样辩解,联邦调查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抹去撒在公众心中的阴影,FBI的现实行动离不论是国家传统还是自由精神都实在相去太远,更不用说受FBI威胁的阴影已扩散到美国的最高当局。

消逝的阴影

1972年5月2日胡佛去世那天,尼克松总统称赞胡佛“作为联邦调查局的局长,拥有赤诚的忠心,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奉献精神。可以说,他是在他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但到了晚上,这位总统在日记中写道:“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死了。幸运的是,他是在位的时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台抑或主动辞职,他都很可能被人杀死。”

尼克松说出的或许是历任总统的心声。在胡佛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48年时间中,没有一位总统能把他从调查局的宝座上请下来,杜鲁门在总统任期内写道:“我们不想要盖世太保或秘密警察。但联邦调查局正往那个方向发展。他们插手性丑闻,进行勒索。埃德加·胡佛用一只眼睛就能进行控制,所有众议员和参议员都怕他。”怕他,是因为他手上有一个“秘密档案库”。这些秘密文件据称包含着许多肮脏的丑闻。然而,这些丑闻正是胡佛权力的来源。对一些人来说,秘密文件是一种无声的恐吓,当然前提是只要这些消息没有被公众知道它就绝对有效。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佛确保这些秘密没有一个字被走漏。事实上,这些文件被保存得相当机密,即使是FBI特工都不敢肯定它们是否真的存在。

听上去很无稽,但是,胡佛长达48年的局长身份也证明那些无法见光的秘密的确有用。换言之,胡佛一手掌握着华盛顿的钥匙和整个美国的生杀大权。不消说,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在后人披露的资料中,胡佛甚至越界掌握了许多名人的隐私,甚至是私人用途的明星裸照。《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一书称,只要胡佛认为有人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他就会用自己的权力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马丁·路德·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从那个没被接听的电话开始,马丁·路德·金在余下的生命中就不再有自由可言。胡佛像幽灵般地缠绕着他,对他进行窃听甚至跟踪。”

历史已经翻过,如今,美国FBI大楼依旧以胡佛命名,影视作品中联邦警察的形象继续威风凛凛,而对于一个可以随意窃听任何人的人,《胡佛传》只吝啬地展现了人物身后的一小片阴影,而对于那片阴影的成因,电影甚至轻轻地抬手把它放了过去。

相关阅读链接:2012年第7期《铁娘子:争议声中现世人》